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家富 《当代贵州》2011,(12):64-64
读书学习是我人生的永恒相伴。我生长在农村,坦白说,上高中前,读书学习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而参加工作后,读书学习成了我的爱好。列宁曾教导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现在回想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与读书学习这个爱好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求贤》2012,(9):61-64
2003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我给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为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创作”。健身,主要靠体育运动;健脑,主要是研究音乐、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在艺术的道路上,我虽然在少年时代有一点点爱好和“基础”,但主要还是后来学习的。这里,我讲讲篆刻。  相似文献   

3.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4.
朱艺 《当代党员》2007,(5):59-60
重庆人热衷于“打麻将”、“斗地主”,淡于学习、疏于读书。这种漠然于文化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市委书记汪洋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多读书,并以此带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使读书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重庆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对此,我很有同感。  相似文献   

5.
读书三到法     
宋入朱熹读书有“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恩。”他还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些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  相似文献   

6.
读书三到法     
《学习导报》2012,(9):44-44
宋入朱熹读书有“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恩。”他还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些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孔子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有经验的读书人,对学与思皆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晚年写的《我的读书经验》一文,可谓是见道语。他把自己八十多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条。  相似文献   

8.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抱怨抽不出时间读书的同志,说到底是没有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唯有视读书学习如饮食而一日不可或缺,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才能抛开功利、摒弃浮躁,成为一个爱读书、肯读书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9.
宋朝才子、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但凡名人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种大手笔、大气概。我也喜欢读书,也喜欢在闲暇无聊时像鲁迅先生那样“随便翻翻”,但却真不敢自诩为“知识分子”。有时,坐在书卷成堆的“惠涵书屋”里,手捧书香郁郁的书籍,顿时忘却了世事的喧嚣。仔细想想,我何尝不是把身心都托付给了读书呢?于是,想起我和读书有个约定……  相似文献   

10.
李肇星 《新湘评论》2013,(22):40-41
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在我毕业的北京大学。“先生”的意思是“老师”。我们读书时称北大的老师,不管男老师、女老师都叫“先生”。所以,我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叫“同学”你永远不会错。今天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有点儿激动,也有点儿紧张。说实在的,我准备了一份演讲提纲,但刚才走得急,丢了,丢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但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相似文献   

11.
陈晋 《新湘评论》2013,(24):16-21
毛泽东怎样读书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毛泽东1939年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2,(14):51-51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积极行动,自觉做到。但现实中,总是有一些党员干部读不进、学不深、用不精,存在一种“狭隘化”的读书现象,需要不断加以改变。特别是,注意改进“功利化”的读书,读书的目的仅仅定在自己拿文凭、获证书、评职称、谋职位、求提升上,只为“我”而读书;  相似文献   

13.
书里书外     
《理论与当代》2008,(4):50-50
王蒙在2月13日的《广州日报》上撰文指出:我读书,我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我更注意从生活中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每个时间都是我的学期。“明白”的意思就是不但读书,而且明理,或日明白事理,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的糊涂,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读书而不明理,就只能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1,(35):65-65
薄一波1908年2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蒋村,2007年1月1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薄一波一生都在读书学习,他晚年在《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中写道:“我的七十年革命生涯是同不倦的学习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如今虽已垂垂老矣,但仍在学习。”  相似文献   

15.
《思考与运用》2007,(5):34-36
读书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2005年3月以来,北碚区委宣传部坚持团队学习理念,极力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读书学习成为常态,提高了干部素质,促进了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6.
做官·读书     
江南尘 《奋斗》2006,(6):57-57
读书才能做官,即便在旧官场上,不识之无的人。也往往被冷遇。现在,想做官,读书是必要的硬件.没有文化连村长也难以当选。我想,现在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做官后,是不是还在读书?现在有“读书做官论”,为什么没有“做官读书论”?  相似文献   

17.
《学习导报》2010,(8):31-31
读书真快乐 我喜欢读书,这个寒假偶得几本《新湘评论》,一气看完,爱不释手。“要言要论”、“本期话题”、“湘江论坛”、“湘江杂评”等等,每个话题都是当前热点,每篇文章可读性强,每个道理通俗易懂,每个观点、让人乐于接受,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今年第2期中话题“GDP的是是非非”栏目,用了7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GDP,既全面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8.
方志敏在其狱中著作《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1922年6月底,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的他决定弃学。主要原因是“读书不成,只为家贫。但因贫困而无受教育机会的人,在中国何止千百亿万?无论如何,我是不会相信基督的,现在,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地做革命工作了”。那么,哪里是他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起点呢?他选择了上海。  相似文献   

19.
《新湘评论》2010,(8):31-31
读书真快乐 我喜欢读书,这个寒假偶得几本《新湘评论》,一气看完,爱不释手。“要言要论”、“本期话题”、“湘江论坛”、“湘江杂评”等等,每个话题都是当前热点,每篇文章可读性强,每个道理通俗易懂,每个观点、让人乐于接受,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今年第2期中话题“GDP的是是非非”栏目,用了7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GDP,既全面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老同学难得一次小聚,彼此问及双休日如何度过。轮到我发言,自然实话直说,无非是在家看看书。不料话音刚落,几位仁兄竟把我当“外星人”一般,从上到下打量一番后,不无惊异地说:“有没有搞错?如今还兴双休日呆在家里读书?!”至于到底谁搞错了,我的确说不清。我只晓得自已生来不善交际、不善应酬,也无琴棋书画等特别的个人爱好,还是安心读点书的好。这次小聚,几位混得还算“成功”的仁兄,十分坦诚地规劝我别再轻言“读书”。他们说,不读书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原因简而言之有二:有了文凭在手,不读或少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