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学会称呼     
彭林 《新湘评论》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3.
快乐大叔 《党课》2011,(19):96-98
不知从啥时候起,人们一提到“艺术”一词,常常与“玩”这个字联系在一块儿。好像艺术真的就是“玩”出来的。其实呢,快乐大叔觉得,这应该算是一种调侃。说“玩”往往有自谦和自嘲的成分在其中,换句话说,既然我只是个“玩”艺术的人,不管是琴棋书画也好,吹拉弹唱也罢,水平哪怕再拿不出手,一个“玩”字也就都给化解掉了。  相似文献   

4.
学会称呼     
彭林 《学习导报》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5.
称谓的尴尬     
我的朋友到一个单位联系工作,因为叫了接待人一声“师傅”,使对方怫然不悦。“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叫师傅的吗?哪怕叫一声老师呢?”那位“师傅”愤愤地说。对此我感想颇多。 30年前,师傅们进驻学校之后,当被学生们称为老师时,师傅们就会更正学生:不要叫我老师,要叫师傅。不愿被称为老师不是因为自知没有学问,而是由于当时老师的地位不如师傅。今天,人们则更愿意被称为老师而不是师傅,是因为老师比师傅的社会地位高了。 到朋友、同事家串门,该怎样称呼他(她)的爱人,一直使我很挠头。见面的时候可以用“你好”搪塞过去,但告…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里糟蹋起良好的文化与词语的时候,下手算是相当狠毒的。比如说“小姐”就被糟蹋了,以致现在称呼年轻女性的时候都要脑子里转一下,有人直接就叫“美女”了,连带着青年男性也被称呼为帅哥。我被这么称呼的时候,总是觉得我们这里的审美观一定是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北京支部生活》2009,(9):25-27
我叫冯润,是北京市财政局预算处干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家过日子都得有钱!管好北京这个大家庭的“钱”,就是我们财政局的工作。而我们搞预算的,就相当于家里的账房先生,管的就是“账”。下面,我就盘盘咱们北京这本大家庭的账。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100-101
和一个专门给时尚报刊搞书评的“80后”聊天,聊了一会儿,快乐大叔就有点儿发懵,听对方嘴里说某某很“唧唧”,说某某属于“蛋白质”,说某某某家里肯定有个“穷爸爸”,说谁没有一只叫“麦兜”的小猪……快乐大叔听得一脸茫然,突然间觉得自己十分的弱智。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10,(5):67-68
编辑同志: 你好。 透过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疏浚工孙接力的来信,我们看到了一个父辈对“80后”、“90后”农民工的担心.“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咋能说丢就丢?”而透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彭帅的来信,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人在城市的迷茫,“我为啥游走在城市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宋朝才子、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但凡名人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种大手笔、大气概。我也喜欢读书,也喜欢在闲暇无聊时像鲁迅先生那样“随便翻翻”,但却真不敢自诩为“知识分子”。有时,坐在书卷成堆的“惠涵书屋”里,手捧书香郁郁的书籍,顿时忘却了世事的喧嚣。仔细想想,我何尝不是把身心都托付给了读书呢?于是,想起我和读书有个约定……  相似文献   

12.
西尧 《奋斗》2001,(9):56-56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上,广东省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中丹说,现在我们用“父母官”来称呼县市和乡镇的地方行政长官,这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建议“不要再用这个封建色彩严重的称呼了”。  相似文献   

13.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宋江这个人     
快乐大叔 《党课》2009,(5):100-101
宋江这个人,其实是很值得研究一下的。对宋江的评价,近几十年来说连篇累牍是夸张,但的确不少。从“文革”时期的“反面教材”,到改革开放后各种文艺作品中礼贤下士、“替天行道”的起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可以说有点儿“冰火两重天”的意味。不过在快乐大叔看来,宋江这个人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他既谈不上多反动,也谈不上多“正义”,至于“忠”和“义”嘛,至少在快乐大叔眼里也是马马虎虎的。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丢了50元钱,老师不急也不骂,只是平静地说:“我们关掉灯来做个游戏,相信丢失的钱自己会回来。”关灯游戏过程中,拿了钱的那个同学主动把50元钱还回原处。求精中学周小明老师用他的智慧,很人性地解决了这个“危机”。“关灯还钱”的可贵,在于体恤学生的无知,保护学生的自尊,不刻薄,不苛责,既纠错,又调和,让其心存感念,幡然醒悟。  相似文献   

16.
郭庆晨 《奋斗》2002,(11):55-55
形容一个人枪法准确,最常用的词汇要算是“指哪打哪”了。能指哪打哪,说明枪法已经到了随心所欲、弹无虚发的程度。还有与指哪打哪相反的说法,叫“打哪指哪”,说的是打到哪儿算哪儿,是对枪法非常糟糕的假“神枪手”的一种嘲讽。  相似文献   

17.
黄团元先生发表在今年第7期《学习月刊》上的《疯癫无耻的“聒噪”》一文,让我了解了北京大学副教授焦国标先生《致美国兵》一诗的大致内容。我真不敢相信此诗出自名牌大学为人师表的焦国标先生之手。我百思不解,难道这位北大的副教授连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非正义都不明白?我确认是焦国标先生的立场、观点出了问题。美国入侵伊拉克,这明明白白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稍有良知的人都清楚、都明白,而智商不算低的焦先生反倒去歌颂美国兵,歌颂侵略战争,分明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奴颜媚骨的胡诌,丧失了中国人应有的国格与人格。鄙人是一个杂文爱好者…  相似文献   

18.
形形色色的福利 李老师在某名牌高校附属中学担任多年体育老师,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不过,相对于他的一些大学同学,他的收入差了一大裁;即使是和校内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他的收入也要低得多。“我不会跳槽,不为别的,就为了我儿子。”李老师说,“儿子马上要上中学了,如果光凭成绩肯定进不了我们学校,不过我们教职工的子女基本上都能进来。”李老师觉得,能够让儿子不用花高价就上个好中学,这比他的大学同学省了很多钱,而且将来上好大学基本上就有保障了,这也能让自己省不少心。“省钱又省心,我觉得比多挣几千块钱值。”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党建》2009,(5):27-27
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点本来就是理论学习,为什么还要说增强学习的理论含量?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一些党委中心组学习虽然名为“理论学习”,但实际上理论的分量并不重。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学习内容的安排不重视理论,认为学习理论是“虚”的,只有与业务工作有关的内容才是“实”的。二是学习中不关心理论,认为讨论理论就是“脱离实际”,讨论工作才叫“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20.
凌河 《新湘评论》2014,(13):48-49
一条并不新鲜的新闻,近日引出公众热议——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说这条新闻“并不新鲜”,是说“党内称同志”这一条,多年来不知重申过多少遍;而说它仍然是一条“新闻”,则是指这个规定,竟点出了“称呼问题”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