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政德,即为政之德,执政之德。习近平总书记说:"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可以说,政德的核心就是官德,从政德行是对为官当政者的一种特殊职业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条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些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政德问题,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调为官从政都需要修心治身,而且要先有修心治身的道德,然后才会有经世治国的政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读书立德,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民、为政以廉。锤炼绝对忠诚之大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忠诚是一种品性,一种节操,更是一种信仰。党员干部能否坚守忠诚,把好"忠诚"之舵,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要忠于信仰,把坚定信仰作为人生首要课  相似文献   

3.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天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本体、道德、工夫三位一体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仁与爱、恕、公的关系不仅厘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则在对先前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合一的继承中,推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朱熹理学思想,对于加强领导干部道德自律具有可借鉴的积极意义。领导干部只有加强世界观改造,才能实现从需努力克服缺陷的"气质之性"到完善的"天命之性"的转变。以朱熹理学中的"仁义理智"赋予时代新内涵,作为领导干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能促进领导干部保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只有用道心支配人心,用天理战胜人欲,不为金钱所迷,不为诱惑所动,才能完善自身道德,达到"仁"的境界,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明代薛瑄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他在《从政录》中将官员的廉洁分为三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尚名节而不苟取,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大意是:明白事理,就不会任意获取礼物;珍惜名誉,就不会随意获取钱物;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轻易获取财物。以史为鉴,为官从政者可得到"理明、尚节、知戒"的启示。理明"不妄取",修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之境界。理明,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是继"八项规定"以后我党作风建设的新标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它体现了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为官的新要求。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严格用"三严三实"的新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人,做好官,做好事。"为官"就要修身律己,做老实本分的人"为官"先要做人。古人云:栖守道德,珍惜名节。为官首先要勤于修身、严以律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不碰底线;不但要  相似文献   

7.
网闻摘录     
正为政当自清廉始廉与政,二者从来密不可分。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说过,"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将保持清廉看作是为官首要的事。要想练就清廉之功,表面上看,是要拒绝身外的各种诱惑。实则不然,最重要的还是筑牢心内的堤坝。明代思想家薛在《从政录》中提出,廉洁之士的"三不取"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4,(9)
<正>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试金石。时下,有些领导干部想  相似文献   

9.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心存敬畏",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要做到"心存敬畏",就要守住敬畏法律法规、敬畏党纪政纪和敬畏道德伦理三条最基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心存敬畏",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做到"心存敬畏",就要做到敬畏法律法规、敬畏党纪政纪和敬畏道德伦理三条最基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央大力倡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广大领导干部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修身做人和为官为政提供思想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大的文化软实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如修身做人、立身处世、为官为政、治国安邦  相似文献   

12.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3.
"常修为政之德"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包含了意义、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即必须解决"何以应当常修","常修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常修"三个方面的问题。为政有德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公意要求和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的行政伦理规范,而且也是执政主体为完善自我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的自律法则。为政之德包括了公忠体国、仁政爱民、清正廉明、正义无私等主体德性。在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执政环境中修养为政之德,需要坚持为己修身、博学慎思和节欲去私的道德修养方法,常修为政之德,才能保持为政有德。  相似文献   

14.
井明 《党建》2013,(7):44-45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反复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一决策,把厉行节约抵制奢靡之风提升到为官之德、为政之本的重要高度,不仅深孚民意,也必将促进党风政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实现依法治国,重在从严治吏;实现从严治吏,核心在于治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的"新常态"下,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不为",工作积极性日益下降,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日渐抬头,既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又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践行"三严三实",既是为政之要,也是修身之本。经验表明,切实坚持严以用权、依法用权,避免空转政府,建立法治政府,及早形成以法制规矩代替人情关系的"官场新生态",才是有效破解"为官不为"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官吏的“为官经”,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广纳言,二是善用人。一、广纳言。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云:“为政,通下情为急。”而下情的通晓,途径之一就是广纳言。汉代醒宽《盐铁论·刺议》中说:“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是说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中说:“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意思是说,明君之明在于能听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要求,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铁一般担当是铁一般信仰、信念、纪律的落脚点。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培育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的精神。铁一般担当以忠诚为魂。做事先做人,忠诚是根本。忠诚是人的美德,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操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党员领导干部的本、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人们对活跃于政坛上的从政者"治国安邦"的基本素质,为首者当推"清廉为政"、"挚诚守信"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廉"作为立国之纲,这一思想后来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特别推崇,尤其是为儒家学派吸收之后,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伦理道德、道德心理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20.
官德例说     
正所谓官德,就是从政为官的道德。纵观古今,为官无德者,没有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为官德高者,则为世所尊崇,为民所赞颂。官德包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克己奉公、崇节尚俭,等等。为官如何修身立德?我们大可以从历史上一些贤官良吏的从政为官事迹中,感受与领悟他们的为官之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