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晋 《学习导报》2013,(13):58-59
读《闲来笔潭》,感到是一部很独特的书。 这部书的独特,在于很自然地传达了作者的政治胸襟和人文情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政治家写的书。作者吴官正是领导同志,他退休后写这本书,无论记事还是推断,无论抒情还是说理,始终体现了政治家的胸襟和风范。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文化情趣的书,或者说是体现作者人文情怀的书。书中所收随笔、小说、绘画,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艺术旨趣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书缘     
赵武松 《学习月刊》2012,(23):13-14
曾读过很多名人关于与书结缘的自叙,每次读来都会为之动容。我不是名人,也不是大家,甚至连一个成功的人也不敢奢论,唯有无愧的是,我是一个喜欢书,爱读书,与书有缘的人,于是也想冒昧写点与书有缘的经历和心语。  相似文献   

3.
《新湘评论》2008,(4):28-28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4.
谢家林 《当代贵州》2011,(21):62-62
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或奋斗目标,但实际能身体力行并如愿的人其实寥寥无几。不少书是读者被书名或舆论的诱惑将其请到书架,而书的最终命运十有八九是被束之高阁。有书不想看、看不了无疑是一种尴尬的现象。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是显得太过功利,  相似文献   

5.
不敢爱书     
不敢爱书邓乃刚记得上中学时,教室里曾挂着高尔基等中外名人的语录:“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名师高人的教诲和箴诫,使我们从小就爱上了书,懂得书是知识的宝库、文明的先导,人生的伴侣、精神的家园。也正是因为爱上了书,爱上了如《青...  相似文献   

6.
读书四字诀     
甘正气 《前线》2013,(10):88-88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出版火爆的年代,各种图书琳琅满目。于浩渺书海中,人们该怎样读书、读那些书,可能众说纷纭,但依我看来,有个四字诀值得关注,这便是:啃点厚书,览点老书,读些专书,阅些洋书。  相似文献   

7.
古语有云“书非借不能读”,说的是,自己的书因为总认为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什么时候读都行,所以也就不急着读,也就可能一直不读。而借来的书不同,因为要急着还给别人,所以逼迫着自己去读。  相似文献   

8.
读书读透     
回想自己近40年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书为伴。对琴棋书画没有天资、对烟酒茶没有喜好、对赌博游戏没有兴趣,唯独喜爱的是淡淡的书香。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看了多少本书,看了哪些书,但回想起来,留在记忆中的都是当时苦读、精读的书。  相似文献   

9.
一个和新闻、文字打一辈子交道的人,家中自然少不了书。书码满了我的4个书柜和两个书架。此外,在阳台上还放着好几纸箱书,日常写作的书桌上,也不时摞起小书山。它们无疑是我最珍爱和最重要的财富。这些书一是自己买的,二是朋友赠的,三是出版社送的。我青年时期就喜...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2,(17):10-10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对于官员来说,读书还可以养气、静心、励志、节欲,保护自己全身而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书中自有护身符”。当然,关键是要读好书、善读书,每遇精彩隽永之语,须赏之记之,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忙碌,家庭的琐事,使读书已成为一种奢求。曾排出一个又一个读书计划,但终因缺乏恒心、无法坚持而终止,也曾强迫让自己睡前看书一小时,但往往是丢书入梦,清早起床,地上拣书,书成了催眠药。  相似文献   

12.
峥嵘 《世纪风采》2010,(6):38-39
1967年9月8日,姚文元在由他们一伙控制的《人民日报》上抛出了《评陶铸的两本书》的文章,对陶铸进行诬陷,给他加上了许多大得吓人的帽子,使陶铸蒙受了不白之冤。《评陶铸的两本书》是个政治大阴谋陶铸的这两本书,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一本是《理想,情操,精神生活》,196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的《松树的风格》、《太阳的光辉》等10篇文章,大部分是根据陶铸对高等院校的师生、共青团干部和青年所作的讲话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新欣 《前线》1998,(11)
书的海洋中,一位思想者在沉思……《送您一把金钥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精美独特的装帧,给人的感受是庄重和清新。“即使当了总统,书也仍是你的老师。”当我打开这部30万字的著作,一下子就被它那独特的“凝思片语”揪住了———“书是我的导师,她给我知识和启迪;书...  相似文献   

14.
葛明义 《当代贵州》2011,(11):64-64
记忆里,童年时的“书屋”是一个纸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小画书;少年时的“书屋”是一个桌上的书架,中间塞满学习的课本和喜爱的闲书;青年时的“书屋”是一个自制的书柜,书的种类渐次增加;而今有了名副其实的书屋,各类书籍齐聚一屋。一生嗜好“耙书”,“耙书”如同砍樵,故自号“黔中樵哥”,书屋名目“樵屋”,这便是我灵魂的栖息之地,精神的沐浴之所。在这里可与圣哲对话,可与宿学交流。  相似文献   

15.
陈晋 《新湘评论》2014,(9):40-41
读书与革命,毕竟是两件事。读书取代不了革命,革命也取代不了读书。毛泽东1964年8月25日对一个外国青年学生代表团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书教育我们怎样革命,但是也不等于读了书就知道如何革命了,读革命的书是一件事情,实行革命又是一件事情。”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正是在“实行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感到,  相似文献   

16.
读书、藏书、著书.是历代文人毕生之快事.书自然成了文人最心爱的东西。读书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日境界之分。窃以为,读书有四种境界—— 一曰书奴。古人谓之寻章摘句者也。评介书籍.多从修辞造句、谋篇布局、华章美文角度去考虑,似在森林中寻佳木,抚其根干,赏其枝叶.啧啧称奇,至于书之内涵几何.观点成否.则退居其次,概不深究。再者,对世事无洞察之功,心无定见.书云亦云.心随书走.终被书所虏.恰似肓人摸象.惊叹之下而未窥书之全貌矣。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2011,(2):48-48
《尚书》最早称为《书》。“书”本是竹简的泛称,商周时期,人们在竹简上写字记事,一根竹简上只能写一行字,字数多了,就分为几个竹简写,然后用丝带或者熟牛皮绳编连起来,这就是古代的“书”。  相似文献   

18.
王蒙 《新湘评论》2007,(8):54-55
日前,我去了趟重庆的全国书市。给我的印象是,场地大,关注的人非常多,不仅是一个书市。而且还是一个读书节、文化节。这也说明,在网络时代,喜欢书的人还是不少。  相似文献   

19.
书的未来     
哪怕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书也从未成为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还有油画、大众图像印刷品、口授等方式。但是,书被证明是最适合传递信息的工具。书分两种:供阅读的书和供查阅的书。对“供阅读的书”而言.我把正常阅读它们的方式称作“侦探小说的方式”。你从第1页开始读起.作者一上来就告诉你罪案已经发生.随着案情的进展.你就逐段逐段地读下去,直到读完为止.  相似文献   

20.
宋真宗治吏     
马军 《前线》2014,(10):126-126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首传扬千年的《劝学诗》,因其极大的影响力,让他的作者宋真宗赵恒也成了名人。其实,这位真宗皇帝的成就可并非仅止于此,他的治吏也是很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