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难得知足     
<正> 知足不知足是相对而言的.人的生活像昼夜交替一样,在知足与不知足之中向前延伸。从狭义上理解,知足似乎俯拾皆是,独生子的甜甜一笑,别人的一句奉承话等等,也许都能让你感到一定的满足。但狭义上的知足往往是短暂的,常常很快为新的不知足所替代。人生难得的是一种大知足,实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有人往往把知足同“隐士”联系起来,浪迹江湖遁入山林,醉溪水卧竹林,吟诗作画不问世事;或者在暮钟渔鼓袅袅香烟中读梵音悟禅机,  相似文献   

2.
一位智者在探讨人生之道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只有达到“三知”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知足。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不要站在这山,看到那山更高。沐在  相似文献   

3.
冯兴振 《群众》2011,(10):87-88
“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先哲纵观人生成败、历史变迁得出的宝贵经验。知足,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参照系,解决好心态平衡问题,做到常心自律。  相似文献   

4.
《乡音》2007,(12)
"知足、珍惜、知不足、不知足"这4个词语,是在一次民主党派干部学习会上聆听到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细细琢磨这4个词语。慢慢地品味到"知足、珍惜、知不足、不知足"是人生应该具有的4种境界,可以理解为"平和、感恩、反思、进取"。"知足"是一种心境,是理性感知后的一种豁达。通俗说就是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的一生难免碰到生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初,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上级领导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做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三知”。  相似文献   

6.
云溪子 《小康》2023,(1):76-77
<正>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相似文献   

7.
李先乔 《政策》2010,(3):59-59
“知足”、“知不足”与“不知足”。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哪些方面“要知足”、哪些方面“知不足”、哪些方面“不知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现在有少数同志,对待名利摆不正心态,对待工作与学习,总是充满埋怨,“厌岗”、“厌学”情绪一片.业务上既看不到自身的不足,更看不到与别人的差距,缺乏感恩的情怀、求索的毅力和深钻细研的韧劲.久而久之让自己沦于一般化和平庸化,既耽误了工作、贻误了事业.也误了自己的“前程”。  相似文献   

8.
卢风 《湖湘论坛》2014,(2):79-82,89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赚钱加花钱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粗鄙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在"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效率"、"财富"等华丽辞藻的包装之下,充斥于媒体,渗透于制度,积淀于大众心理。人是追求意义的文化动物,总有其不知足的方面。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严重误导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使人们在该知足的方面不知足,在不该知足的方面知足。生态学和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生物圈能供养几十亿在物质追求方面知足的人,却不能供养几十亿在物质追求方面不知足的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欲而不贪     
人可以爱财,但不能无厌。恐怕没有人愿意走到“人为财死”的份上。其实见《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一、“两手抓”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两点论”、“两分法”、“两手抓”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观点的通俗表达。“两点论”也叫“一分为二”,说的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也称矛盾规律。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都具有两重性。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对立,指的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1.
“矛盾”这一概念,是高二哲学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辨证思想方法比较陌生,所以在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上产生了一些误解。下面针对学生理解上出现的几个问题试加以分析。1.有的学生认为:矛盾双方存在着对立,所以,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对立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是普遍存在着的,任何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和差异,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立。如地中海和波黑内战、茶杯和太阳、石头和天气等等。但这些“对立”都不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问题,哲学上册教材有两种提法,而且从提法上看有所区别。一是在第三课《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这一框题中提到:“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二是在第四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框题中又提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此,有些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这两种提法是不是矛盾的呢?事实上,“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二者并不矛盾。首先,两种提法的相对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满足不满足     
有句古话:“知足常乐”。语出《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它历来被视为一种人生精义。当代一位作家写道:“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 就是古训所谓的, 知足常乐。” 近读俄国契诃夫, 发觉他也极奉“知足常乐论”。他说, 人生中总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怎么才能在苦恼和愁闷的时候也感到幸福呢?这就是要“善于满足现状”。他甚至要你想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比如,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 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又比如要是你住得较远, 你想到命…  相似文献   

1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中的这句古语,时刻警醒世人,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而在面对"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样的问题时,《老子》中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淡泊方可明志。以裘法祖院  相似文献   

16.
贺善侃 《现代领导》2014,(10):10-11
对“跨界领导力”的研究始于对其内涵的把握:而要准确把握其内涵,首先要搞清楚“界”的含义.还要搞清楚怎么“跨”,理解“跨”的含义和程度。一、何为“界”?对“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去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界”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界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而又相互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总是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我们可以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个“类”。区分不同类事物不同普遍属性的界限,正是我们在此所说的“界”。  相似文献   

17.
任何工作都是在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中前进的。无论哪个单位或哪项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党性党风方面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讲”教育就是针对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部署安排的。“三讲”教育关键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只有抓住问题,解决矛盾,事物才能发展,教育才能拨动人的心弦,才会有战斗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一、要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杜撰。纵观大千世界,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问题也是多种…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材内容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内容包括“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三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内容要求是“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基于此,本框重在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增强在复杂事务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说实在的,脊髓损伤是很重的残疾,受伤者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磨难之后,大多数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比较消极,认为快乐不再属于自己,一切活动都与自己无关。  相似文献   

20.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当前我国新的民生三大问题之一。为了缓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很多措施,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卫生主管部门也积极努力,多方面采取措施,但根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既有医疗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也有医疗服务“供给”和“需求”各个环节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规范协调,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笔者认为:第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加强管理“看病难、看病贵”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