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企业的收购与兼并是指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行为,其结果是一家企业获得另一家企业(称为目标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本企业的股份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以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兼并特指一家企业接纳目标企业加人本企业,目标企业被解散,接纳方继续存在.企业兼并是以收购方式进行的,即通过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股权以获得对目标企业百分之百的控制权后,将目标企业解散并入.收购与兼并的区别在于:收购中,收购方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后,可以将其解散,也可以不解散,保留其法人地位,作为子公司继续存在;而兼并中,收购方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后,一定要将其解散而使其失去法人资格,并人收购企业.通常收购与兼并二种方式合在一起并用,简称“购并”.  相似文献   

2.
国外企业间的并购是企业迅速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并购主要有三种方法:现金收购、股票收购和杠杆收购。企业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以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称为现金收购。股票收购是指企业增发本企业的股票,用以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收购目标公司的目的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在银行贷款或金融市场融资的支持,依靠高度负债融资来实现的并购活动,其资金多以收购对象的资本和收益为担保而得以筹集,在形式上颇似房地方抵押贷款。杠杆收购直接引发了80年代美国的第四次并购浪潮,这一时期许多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在1987年的全盛时期,杠杆收购占全部收购数量的70%,价值的21%。有人评论杠杆收购  相似文献   

3.
一、当前国企重组上市中的几个法律问题我国国企重组上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或主体上市;另一种是局部分拆、多家发起上市,即将各企业的优良资产从整体中分拆出来组建新的股份公司上市。近年来国企重组上市基本上都是采取这种形式。根据我国股票发行的政策,国家鼓励和支持优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达到融通更多资金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但有的地方和部门将多家企业联合重组或企业收购兼并作为发行上市中一个‘净取额度”的题材来操作,这不是公司利益驱动下的内在扩张方式,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以…  相似文献   

4.
一、资本运营的基本内容资本运营是指以货币化的资产为主要对象的购买、出售、转让、兼并、接管、重组等经营活动。其主体和客体主要是企业 ,其动机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其本质是企业产权的交易 ,其结果是企业产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及由此而引起的企业资产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1 资本运营的形式。目前 ,我国资本运营主要是指企业产权交易和转让 ,其主要形式是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并购和重组的企业日益增多 ,尤其是 1 …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真正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很多,有的貌合神离,有的甚至把并购企业拖垮。纵观一些企业并购失败的原闲,虽然有并购目的不明确、政府“拉郎配”行为、收购溢价太高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进行并购活动,为了实现预期的并购目标.必须对并购双方的业务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每个职能要素的整合都是并购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虽然每个并购企业的并购战略不同。其整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管理要素的整合,都是每个并购企业必须面对和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企业扩张形式的选择,在一些企业仍然沿用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办法时,一种更为便捷和有效的托管方式已开始被运用。所谓企业托管,是指用契约的形式,在一定时期内把企业全权委托给其他的法人或自然人经营管理,以实现其资产经营的目标。企业托管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优化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作法,比较典型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企业并购现状 并购,顾名思义,就是兼并和收购的合称。 企业兼并和收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伯格说过:“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全球已经历了四次企业兼并浪潮,可以说现代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并购史。  相似文献   

8.
199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外商收购和兼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象。外商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商通过购买产权的形式收购国内非公司企业;另一种是外商借助证券市场控股国内上市公司。面对“外资并购”现象,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如何正确地对待它?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国际兼并活动的动力来自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实现优势互补降低风险三个方面。并购成本包括企业自身为并购付出的成本和社会对并购行为付出的成本。并购在规模效益、市场份额、节省资源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应抓住国际兼并的有利时机,发展跨国经营。  相似文献   

10.
企业兼并     
《新长征》1994,(2)
企业兼并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有偿的方式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或在某些情况下以无偿的方式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从而使其它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兼并是产权转让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兼并的主要形式有:1、承担债务式。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净...  相似文献   

11.
江苏 《发展论坛》2003,(6):76-76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更是愈演愈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事实上,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外部增长的目的。因此,深人研究企业并购问题,在当前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冲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对不同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将影响企业并购本身目的的实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包括最高目标、经营哲学、历史传统、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风范和企业精神等。正如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触会发生冲突一样,不同企业文化的接触也会产生冲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也就决定了企业并购的过程既是原有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13.
收购兼并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戴园晨一、收购兼并是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捷径一个企业要靠自身资本金的滚动积累,实现由小到大的发展,其过程是很缓慢的。然而股份制经济的兴起拓宽了企业筹集资本金的渠道;收购兼并则缩短了从项目设计、投资兴建、投产试运行的漫长发展过...  相似文献   

14.
一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面临许多困难:一是有关法律规定过于粗疏或苛严,可操作性差;二是金融体系行政化,并购融资及相应的金融创新相当难;三是被并购企业资产质量差,包袱重,收购它之后很难消化;四是产权市场不发达,要买的买不进来,要卖的卖不出去.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兼并浪潮。在我国购并作为重组资产存量、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方式,也已经粉墨登场。因此,对企业购并的研究也开始在理论界和实践中拉开帷幕。现将近期关于企业购并的研究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企业购并的内涵及类型 企业购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以控制其他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企业购并实际上是企业间的收购和兼并的合称。  相似文献   

16.
王良燕  孙蔚 《探索》2005,(5):88-89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中国企业的优势和并购目的。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现阶段主要有两个:第一,为了满足中国日益扩张的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对于战略资源的渴求;第二,我们看到更多以追求先进技术及国外市场为目的的跨国兼并收购。对于先进技术的追求往往是和占领国内或海外市场为最终目的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制造业综合优势如何能和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技术和服务相结合,将是新时期中国企业界考虑的重要策略问题。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跨国并购类型现阶段主要为水平并购(横行并购)。这是指收购方与被购方为同一行业内,拥有的产…  相似文献   

17.
企业兼并是企业产权转让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企业产权的买卖,实现企业资产全部或部分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产的效益。因此,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企业兼并又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从扩权让利到承包经营,都是在既定的企业财产制度下进行的经营性变革。因此,它们都不能从效益原则出发实现社会范围内的资产存量结构的重组。为了实现资产的有效配置,必须建立企业产权转让制度,而兼并当然也就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陈抒颐 《唯实》2004,(8):95-98
一、企业兼并中反垄断控制的两重性。企业兼并中的反垄断问题可能是反垄断研究中历史比较悠久的话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了,但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对一些企业兼并重组,我们更多的是扶持而不是限制,所以当时这一问题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国外资本的大量引进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有关企业兼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才成为了热点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现在最明智的做法是既要有意识地促进企业兼并,来提高中国工业的集中度,又要建立预防性的兼并监控法律制度,以防止因企业兼并而形成和加强的市场支配地位。我们要明确的是,反垄断法要禁止的不是市场支配地位本身,而是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防止其阻碍其他经营者自由地展开经营活动,并对相关市场和其他市场上的竞争条件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1):122-122
金融危机冲走资产泡沫,企业的价值大幅缩水,中国企业惊喜地发现,新一轮的黄金并购周期就在眼前。从科技、石油、石化、汽车到家电零售、皮革服装,从央企到民企,中国海外收购正进入加速期。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并购的大气候已经形成 十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把着眼点放在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的做法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数量的庞大并不代表综合实力和对经济的主导能力。无论从资产收益的角度,还是从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角度,企业改革的主题都应该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一方面要把握新增投资即增量资产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盘活存量资产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列入主要日程,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宏观调控的基调。由此看来,盘活存量资产非不苦功夫不可。 盘活存量资产,就要把国有资产推向市场,使国有资产由封闭、凝滞状态变为流动状态,在流动中通过破产、兼并或收购等形式,分解、组合,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既焕发出新的活力,又切实减轻国家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