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鸭丝虫病即鸟蛇线虫病,是危害幼鸭健康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广泛流行于四川岷江流域及其毗邻的29县(市),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Avioserpens sichuancnsis(Li et al,1964)。据报告,此虫的终末宿主,只限于家鸭、幼鹅和野生的水禽。本文就雏鸡感染鸟蛇线虫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鸭鸟蛇线虫病也称鸭丝虫病,虫体寄生在鸭皮下结缔组织,多发于下颌部位,以瘤样肿胀为临床特征。此病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浙江、贵州等省有过流行。1985年8月16日,我们在门诊上发现了此病,随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发病情况 戴楼乡牌楼村张某于1985年8月4日从外地购进30日龄鸭一群,8月6日发现其中一只下颌皮下有一肿胀物,类似症状的病鸭与日俱增。8月19日检查159只鸭,皮下肿胀者有87只,感染率达54.7%,无一死亡。即日,病鸭隔离在陆地上治疗,其余鸭仍在原地放牧,一直未见新病鸭出现。同群饲养的6月19日孵出的鸭60只和邻近地区牧养的雏鸭无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一)流行情况 据县兽医站统计,全县有40多群雏鸭发病,死亡15000余只。如广洋乡兰亭村养鸭专业户王某1985年4月18日购回1030只雏鸭,7日龄时开始发病,仅3日共死亡700余只。鸭主未消毒场地,又购进1600只雏鸭,3日龄发病,最后基本死光。调查在鲁  相似文献   

4.
1997年我们在开展鸭病毒性肝炎(DH)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在江阴市青阳镇、郊区扬名乡发现两起临床症状和DH相似,但用特异性抗血清治疗无效的病例,后经病原分离、鉴定,诊断为鸭嗜水气单胞菌病。1 发病情况和主要症状1997年5月,郊区扬名养鸭场一群23日龄的雏鸭(共496只)发病,第1d死亡26只,即用DH超免疫血清治疗,第2d死亡14只,以后每天死亡5~20只。经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疫情得到控制。至40日龄共死亡鸭184只,死亡率为37.1%。1997年9月江阴市青阳镇某养鸭专业户的5…  相似文献   

5.
本地3日龄麻鸭30只,系1988年8月11日从本县农场孵化房购买,发病前一直放牧,体况良好。10月上旬,放牧鸭群时发现有部分鸭子只随群游走,不采食,也不下水觅食,病鸭急剧消瘦,呼吸困难,经检查发现病鸭的下腭处有胡豆大到鸽蛋大小的瘤状肿。初为1~2只鸭,3~4天发展到14只。诊断为鸭鸟蛇线虫病。  相似文献   

6.
鸭疫巴氏杆菌是主要侵害 2 5周龄幼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是危害养鸭业发展的最严重传染病之一 ,由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给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发病时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盲目滥用药物 ,不但不能防治本病 ,而且还造成药物浪费和抗药性的产生 ,致使该病随着养鸭业的发展 ,越来越严重。为保护养鸭业的发展 ,避免滥用药物治疗而耽误治疗时机 ,笔者等对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天津等省、市不同地区鸭场分离的 2 5株鸭疫巴氏杆菌采用纸片法对 16种抗菌药物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通过试验 ,选出敏感药物 ,提供给养鸭…  相似文献   

7.
南通县部分养鸭专业户的幼鸭群(1~2月龄)陆续发生死亡,死亡率高达51%。为此,我们结合实验室诊断,对病鸭群进行了调查,除饲养管理存在着一定问题外,主要是蠕虫寄生所致。 材料与方法 (一)在获悉有陆续死亡的幼鸭群后,即赴现场调查,了解饲料种类、品质、饲养管理方式,流行病学和防疫情况,观察鸭群采食、活动、精神、生长发育等状态,确认不属传染病、中毒病引起的死亡,再挑选生长发育受阻、食欲不振、行动迟缓有明显病状的幼鸭带回实验室供剖检查虫用。  相似文献   

8.
嗜眼吸虫主要寄生于家禽眼结膜囊和瞬膜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分泌毒素的影响,使患禽发生结膜—角膜炎。该病对幼鸭危害严重。1984年11月我们对江苏省的吴江、昆山县爆发鸭嗜眼吸虫病作了调查,现将其结果总结如后。 (一)流行情况 吴江县个体养鸭户,1984年饲养雏鸭1900只,鸭群30日龄时,死亡824只,死亡率为43.36%。鸭群50日龄时,对1100只幼鸭作了检查,阳性1090只,感染率为99.09%,感染强度1~30条。同时对该县和昆山县的9个养鸭群进行了抽检,共检查77只鸭,阳性46只,每群均有感染。  相似文献   

9.
漳州市某养鸭专业户分9栏饲养29日龄雏鸭1600只,1998年4月11日晚,在65kg雏鸭饲料中拌喹乙醇125g,饲喂7栏共1300只雏鸭,另2栏300只由于喹乙醇不够而只喂普通雏鸭料。次日上午发现,饲喂喹乙醇的7栏鸭死亡300多只,倒地抽搐、濒死的...  相似文献   

10.
1980年9月下旬开始,我县城关种禽场饲养的三群北京鸭(共计2983只),发生了霉稻谷副产品饲料中毒。先后发病死亡537只,死亡率为18%;急宰472只,急宰率为15.82%。由于群鸭病情严重,于1981年1月下旬被迫全部淘汰。该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已有23年的养鸭历史,本病为首次发现。特将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呼吸器官为主的真菌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在肺等部位形成肉芽肿结节。各种禽类均可感染发病 ,雏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999年 5月 ,河南省光山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樱桃谷肉雏鸭陆续发病并大批死亡。根据其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 ,确诊为雏鸭曲霉菌病。1 发病情况某养鸭专业户于 1999年 5月 11日自本地一家孵化场购进1日龄樱桃谷肉雏鸭 80 0只 ,6日龄开始发病 ,当天死亡 4只 ,继之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11日龄时达高峰。截至 14日龄时共发病 3 2 6只 ,发病率达 40 % ,死亡 17…  相似文献   

12.
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它可感染鸟禽类、哺乳类、节肢类和人。本病对幼鸭的危害性较大,成鸭多为隐性感染。1986年1月18日,经堪江口岸进口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狄高(Tegel)雏鸭。放在一幢新建并经严格消毒,事先经我们验收合格的栏舍隔离饲养。在隔离检疫期间,常有鸭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血清学和病原学等综合诊断,证明该批进口鸭发生了衣原体病。 (一)发病情况 该批雏鸭抵达堪江口岸时存活5595只,已是2日龄。由于途中脱水严重,大多体弱。抵达目的地后前3天死亡428只,占7.65%。据不完全统计,进口后的第4~60天内又陆续出现病残淘汰和死鸭共400余只,占存活数的8%。在进口42天时,我们再次到现场检疫,发现部份病鸭消瘦,厌食,步态不稳,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眼和鼻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部周围羽毛湿润,其下缘常有干涸的痂块;结膜潮红、肿胀、甚至外翻或闭眼;部分见有头肿下痢,排出灰白色、淡绿色稀粪。重者不时抽搐震颤,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每到干旱的夏、秋季节湖水下降后,本地鸭群中常发生麻痹症成批死亡。如高楼公社利民大队集体养的鸭1978年7月份死亡近1000多只,昭阳公社薛河大队集体鸭1979年7月份死亡600多只,1980年8月份留庄公社马口大队社员养的鸭死亡近2000只,1981年7~8月鲁桥公社兽医站和该社新民队社员养鸭又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运动中枢麻痹症状,并大批死亡。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初步诊断为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1月 2 4日 ,湖南省武冈市家畜疫病防检站接到该市某孵化兼养鸭专业户张某报告 ,称其所饲养的 4 30 0只鸭 ,从 1月 2 0日起陆续死亡 ,已达 130 0只。为了解病鸭发病、死亡原因 ,进行合理的疫情处理与科学防治 ,笔者进行了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1 发病情况该专业户于 2 0 0 3年 10月 1日开始从事鸭苗孵化 ,并从孵化的鸭苗中留种饲养。 2 0 0 4年 1月 2 0日 ,该群鸭开始出现发病、死亡 ,至 1月 2 4日 ,其所饲养的 4 30 0只鸭有 330 0只发病 ,死亡 130 0只 ;发病率为 76 .7% ,病死率为 39.4 %。2 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1985年1~2月,辽宁、吉林等省部分地区鸭群发生一种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和免疫学试验,确诊为鸭瘟。 (一)流行病学调查 据文献记载,鸭瘟是我国南方鸭群的常发病,北方罕见。辽宁、吉林等省为发展养鸭事业,于1984年12月从长江以南大批引进种鸭,之后鸭群发病,并大批死亡。1985年1~2月为发病死亡高潮。经调查梅河口市某养鸭户原有由哈尔滨引进的康贝尔鸭45只,后与南方新引进的50只康贝尔鸭混群,于混群第6天原群鸭出现死亡,经各种药物治疗均不见效果,于第13天原群45只全部死光。某乡政府引进一批南方鸭,由厦门装车时为3700只,一路上大批死亡,到梅河口市时只剩2900只,运到单位后死亡继续增加,直到注射鸭瘟疫苗后才逐渐平息,于注苗后10天停止了死亡,死亡率达50%左右。据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7月间 ,江苏省镇江某养鸭场肉鸭发生了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鸭疫巴氏杆菌病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1 流行病学调查该鸭场在 1997年秋对原鸡场改造消毒后开始饲养肉鸭。 6月下旬曾将近百只菜鹅寄养在该场催肥 ,同期购进苗鸭 70 0 0只 ,7月上旬开始陆续发病 ,中旬达到高峰。每日死亡近百只 ,至 7月 15日共有 5 783只发病 ,死亡 3 2 17只 ,发病率为 82 .6%,死亡率为 5 5 .7%。发病死亡的主要是 10 2 0日龄的雏鸭 ,1周龄以内和 3 0日龄以上的鸭没有发病。2 临床表现发病初…  相似文献   

17.
我省常德、益阳、岳阳三地区均在洞庭湖周围,水面辽阔,养鸭事业发达。但由于常用霉败稻谷饲养,鸭真菌病很多,其中尤以烟曲霉菌性肺炎最为常发,其所造成的死亡损失与鸭瘟、鸭出败同样严重,是我省三大鸭病之一。 (一)发生情况 我省鸭真菌性肺炎,早在1960年就已发现,当时疫情主要发生于沅江县湖区社队鸭棚。最近几年此病仍在发生。如1971年9月屈原农场第四分场发病死鸭4000多只,8月间第五分场六队发生此病死亡450多只。1979年7月第七分场五队、九队和十一队等鸭棚都有此病发生,每棚死亡数十至数百只不等。调查说明,此病主要发  相似文献   

18.
1984年7~11月,贵州省江口县的鸭群爆发一种群众称“软脚瘟”的疾病。经我们调查现已查明为鸭嗜气管吸虫病。 (一)本病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流行于江口县的磨湾、镇江、兴隆、交白乡及双江镇和太平乡的苗匡大队,共调查1141只鸭,其中发病的占80%;死亡227只,死亡率为19.9%,其中2~4月龄,体重0.5~2.0市斤童鸭死亡的多。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9月 ,河南省浚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 70 0 0只樱桃谷鸭于 15日龄时突然发病 ,死亡 3只。以后发病、死亡逐渐增多 ,死亡率达 11%。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镜检 ,确诊为鸭曲霉菌病。通过综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临床症状 雏鸭卧地不愿走动 ,精神不振 ,采食减少 ;呼吸困难 ,发出沙哑声 ;眼流泪、结膜潮红 ;有的排黄色稀便。剖检变化 共剖检死鸭 6 8只 ,主要剖检变化是 :肺和气囊上有数量不等米粒大至绿豆大的结节 ,为淡黄色或灰白色 ,内容物呈干酪样 ,切面呈轮层状。有的病例肺和气囊上结节融合成大的团块。有的肝稍肿胀。  诊断…  相似文献   

20.
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病原,于1909年由Mathis和Leger首次在越南北部发现,以后在泰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都陆续有报道。1980年张泽纪等在广州地区也发现卡氏白细胞原虫的病原。1981年3~6月,我们在湛江、佛山、肇庆地区和广州市郊区发现本病的流行,并引起鸡只大批死亡。特别是对一个月以内雏鸡危害性更为严重。如江村某鸡场一批13天龄的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