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民作主”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执政理念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必须以为人民执政为基础,以靠人民执政为动力,以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目的和归宿。而这必须以制度保障为前提。当前,应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培育人民群众参与能力的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探索自身的执政规律,加强执政建设.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种种执政模式和举措,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应予以重视和合理借鉴.加强党的执政建设要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进生产力发展;立党为公、科学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为执政目的,实行民主执政;从依靠政策执政走向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基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执政道德,为实现党的具体执政行为与人民根本利益之间夹角最小化提供了道德驱动力,加强执政道德建设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实现该夹角最小化具有基础性意义。党的执政道德既要从"八荣八耻"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超越"八荣八耻",这是党得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最前沿,引领全社会实践"八荣八耻",并由此更好地实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回溯五十多年的执政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以国为本”到“以民为本”再到“以人为本”的历史演进和嬗变。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党的执政地位和历史使命,对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工作中心任务及执政方略的清醒认识,亦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执政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终极归宿,继承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理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思想指南。这一执政理念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之中,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的逻辑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深入学习和把握"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执政理念,要以增强忧患意识为前提、以坚持执政为民为核心、以真抓实干为关键、以制度法治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政治建设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开发了党执政的民心资源;孕育了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创立了许多法律,开发了党执政的制度资源;赋予党的领导新的内涵,初步实现了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换,开发了党执政的体制资源。其所蕴涵的经验,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不但实现了我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而且是我党执政理念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以人为本"的提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根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正确树立和践行人民权利观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人民权利观执政理念,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的蜕变是党内腐败的一个主要标志.基于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异化现象的分析,领导干部只有明确手中权力"是谁赋予"、"对谁负责"、"为谁服务"、"受谁监督"观念,树立人民权力来源观、人民权力责任观、人民权力服务观和人民权力监督观,方能确保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9.
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增强党的政治合法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执政党正确认识、理性应对党的执政合法性及其可能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焦成举 《理论探讨》2006,(4):116-119
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的阶级基础和承担的历史使命而具有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党的宗旨和政策主张上,还体现在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行为上。而作为执政党,党的先进性还必须体现在党的执政上。文明执政是积极、进步的执政方式,它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为民执政的最佳体现,与党的性质、宗旨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因此,文明执政完全能够体现和发挥出党的先进性,文明执政是党执政先进性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