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怎样才能既履行好中央赋予的稳定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职责,又迅速走出“高产穷区”的传统格局,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呢?我们认为,明智而现实的选择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以粮食为基础的高效农业体系,即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是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最终选择。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搞好“订单粮食”;完善宏观调控,建立粮食价格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3.
要从政治上看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粮食等农产品消费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要化压力为动力,主动应对。中央和地方要共同承担粮食安全责任,要让农业成为农民有奔头的产业,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务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保障。要确保人民群众口粮绝对安全,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积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南方沿海各省,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粮食生产也要增产,这样才能称得上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要多措并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种种危害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的行为,要重典治乱。要反对各种浪费粮食的现象,使节约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行动。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战略问题。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创新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粮食产业,粮食生产系统可以实现从种子肥料到生产、加工配送,再到消费等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动力。然而,当前粮食生产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存在小而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改变、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低、涉农数字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粮食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开放共享效率低等多重现实难题。应当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加强粮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涉农数字技术的创新水平以及粮食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开放共享的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筑坚实的数字屏障。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稳定性较好,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分品种来看,我国稻谷、小麦产量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玉米和薯类,大豆产量的稳定性最差。从深层次矛盾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粮食供求结构问题、粮食区域结构问题、粮食品种结构问题、经营主体结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稳步提升粮食供给综合生产保障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从政策层面来看,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升粮食科技水平、优化粮食结构布局、完善粮食市场秩序、深化粮食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既要做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又要做到产业安全、结构安全。通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我国粮食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和区域分化明显。从产业来看,各类粮食作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区域来看,粮食生产日益向少数优势产区集中。我国大多数地区在粮食生产上未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亟待优化。因此,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应该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向。在政策层面,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顺应比较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油气集输公司多种经营是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年来,公司多种经营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家属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为指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借鉴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积极拓宽经营渠道,走上了以主体产业为依托,发挥优势,外引内联,综合开发,稳定发展的快车遭。仅三年来,安置待业人员和家属680多人,完成生产经营总值6845万元,生产粮食194万公斤,畜牧渔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是最大的民生——以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生存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当前,人口再生产与粮食增长失衡、粮食生产资源流失严重等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和规范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加大节约粮食、爱护粮食的宣传力度,制定<节粮法>,规范粮食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多种多样,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对策是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型粮食安全观念;要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发展亟待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 ,历来都是各国政府进行产业保护的重点 ,也是近 2 0年来世界贸易摩擦的焦点。大力推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 ,是中国加入WTO后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加强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突发性群体矛盾时有发生,这是应面对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视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健全党员和干部深入联系农民群众的责任制及长效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关心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控辩平等问题是刑事审判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我国现行实判制度在控辩平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控辩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法官只能作为案件事实的认定人和适用法律的裁决者。实现控辩平等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诉讼结构 ;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 ;有利于提高检察机关的公诉水平 ;有利于健全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林建华 《理论前沿》2002,26(12):15-17
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是当代世界上极其重要的两大类政党。从20世纪初迄今,两党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14.
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群众与党心连心,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员干部应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延安精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峰 《工会论坛》2001,7(1):67-69
讲正气是三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正气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必须树立和发扬的最大的正气.当前弘扬正气主要是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在党内乃至全社会形成一种正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关系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调整利益关系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必须高度重视利益格局调整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深刻认识利益格局调整对党群关系的巨大影响,积极探寻对策思路,扬长避短,正确调整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努力巩固新形势下党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者到城镇打工,他们将自己获得的收入寄回家乡,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但这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渐拉大之势。这里有复杂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多大帮助,要有效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还应结合消除不合理的行业进入壁垒,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与劳资博弈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特征体现在劳动关系上,就是要让劳动者劳动更有尊严、生产更加安全、分配更加公平、生活更有保障。同时还应包括平等合作观、人本观、利益共享观、稳定观、诚信观和社会责任观。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企业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和则两利”的双赢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的最大类书。创意并真正主持这项工作的,是清康熙皇帝之三子诚亲王胤祉的老师陈梦雷。全书在康熙晏驾前已经完成。雍正帝胤祯即位后,因对与其争权的前太子胤、三哥胤祉极为不满,所以对为胤祉主编该书的陈梦雷痛恨至极,将其流放。该书原稿及相关的原始资料可能在陈梦雷家被查抄时销毁,这是该书成书过程至今不详的原因。乃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侦、控、审关系存在着四大误区应予校正:侦、审之间应该是二元化的配合制约关系而非互相配合制约关系或无关系,侦、控之间应该是配合关系而非制约关系,控、审之间应该是制约关系而非配合关系,整体结构应以审判为中心而非以侦查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