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贵州和广西联手打造长寿经济文化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黔桂联手打造长寿文化,可以实现旅游资源互补、互利、互惠,带动长寿旅游和长寿产业的发展,推进双边旅游业形成大产业大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两省区应当进一步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形成联手打造长寿经济文化大产业的理念,加大两省区长寿文化产业整合开发力度,努力打造中国长寿养生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自古以来,中国人从未中断过对长寿的追求,充分挖掘长寿文化,因地制宜,深入开发长寿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长寿之乡—印江实际,本文提出挖掘和保护长寿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辽阳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发展文化旅游的意识和对文化旅游的整体规划,故而未能很好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使辽阳的文化旅游得到健康的发展。制约辽阳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明确、开放度不够;没有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缺乏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要使辽阳的文化旅游有一个层次的提升和快速发展,政府应在制定激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开放性政策,为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大力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打造吸引游客的增长点;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打造文化城市品牌等重点工作上,长期规划,抓紧实施。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该县发挥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苗王故里、绝技之城、神奇苗乡、美丽松桃"品牌,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规划先行,项目推进夯实旅游基础。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了做大、做活、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近年来,该县拟定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先后编制了17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还不断加强项目上争、外引、内聚,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业是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过渡的典型领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因此,文化旅游发展也将成为各级政府顶层设计的重要领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短期应主抓"三项工作",中期应打造"三大工程",长期应注重"三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强市,必须重视发展蓝色文化,以打造蓝色文化强市为中心推进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建设。建设蓝色文化强市应确立由做大到做强再到名城三步走的战略,主要策略包括:深度发掘海洋历史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滨海特色,做大做强青岛旅游文化;充分利用奥运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帆船之都"建设;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繁荣蓝色主题艺术作品创作。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铜仁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文化理念先行,把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始终,促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各相关部门坚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为先导,顺势而为,主动融入,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坚持顶层设计融合,统筹做好"十三五"规划;二是坚持基础设施融合,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坚持重点项目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共生体;四是坚持宣传推介融合,打造品牌节会和赛事活动;五是坚持改革创新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虽然成绩令人鼓舞,但总体来看甘肃省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短板还是十分明显,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差距,厘清短板,迎头赶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新闻出版、健康、养老等产业以及各种商务服务等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旅游资源丰富。湖北省委、省政府近期提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旅游产业,这对于发展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资源和带动效应等方面着手,探讨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天水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目标,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首位产业,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短板和不足。重新定位旅游产业,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推进天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型升级是挑战,更是机遇,旅游产业发展更是如此。以桂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例,要完善和提升景区整体功能,叫响工矿旅游大品牌;巩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品牌,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挖掘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创立千年古郡文化品牌;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打造宜居乐游休闲品牌;提升和强化旅游行业,开创休闲旅游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黎平"红色旅游"与侗族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既能够为黎平县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为其它县(市)发展红色旅游经济提供范例。黎平红色旅游开发对推动全州"红色旅游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边屯文化是云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屯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将进一步彰显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特征。通过研究保护和开发边屯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培育边屯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边屯文化旅游品牌,把永胜程海打造成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是一门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发展迅速的产业,其涉及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研究旅游产业高级化和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旅游产业高级化的发展。文中主要分析了旅游产业高级化发展的重要性、旅游产业高级化的水平测量、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分析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有利手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挖掘地方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太原市可参照以晋商文化、潮州文化等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成功模式,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名牌精品、大旅游开发三大战略,按照“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要求,全面提升滇西北地区旅游竞争力,把滇西北地区建成精品荟萃、精彩纷呈的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精品旅游区、云南连接川藏的旅游集散中心,以此带动云南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开创滇西北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大理白族自治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做精大理、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质量”,把大理建成“集历史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以及滇西北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加速建设演西中心城市和打造大基地为载体,以启动和建成一批大项目、形成一批大而强的企业为突破口。以开发精品景区(点)、打造旅游品牌为核心,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态多元化为主线,以"引进大项目、塑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为长远目标,"以效益优先、突出特色、注重标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开发"为原则。牢固树立并践行"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业发展新理念,突出快乐铁岭主题,打响"北方水城、快乐铁岭"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前景。剑河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增强大文明、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景观、大服务、大交通意识,清醒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品牌、综合发展,以“民族原生态、休闲度假游”生态特色旅游为主,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山水资源和特色资源,打造“中国浴城”、“极具苗侗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使剑河旅游业彰显独特魅力,焕发久远生机。  相似文献   

19.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拓展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犍为要发展文化旅游,打造乐山第三旅游目的地;要提升商贸物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推进城市开发,打造宜居精品城市;要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兴现代服务业;强化政策扶持,打造优质投资环境.形成多业并举、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广大民族地区有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成为支撑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特色文化支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传承保护优先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的原则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则。培育和树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必须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以及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