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周成强 《求索》2013,(3):122-125
明清时期,桐城地域诗歌选本众多,从编选特征和诗学风貌来看,它们呈现出许多共通性特点。作为第一部桐城地域诗歌总集,《龙眠风雅》在桐城诗歌选本中很具代表性,对其他选本产生了重大影响。《龙眠风雅》正、续集共九十二卷,本着表章乡邑诗学的目的,在编选时以人存诗与以诗存人二例并用,选录了从明初到清初近三百年五百五十一位诗人的作品。其规模宏富,体例明晰,遵循以时为序的编排原则,并采用因人系诗的编辑方式,作者名下附有详略不等的小传。其编纂思想以风雅为旨归,由此体现出桐城一地重雅正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吕婷 《前沿》2011,(8):180-182
郑珍韩愈诗研究中体现了他在古典诗歌面临衰微的状况下进行的诗学思考。在其韩诗研究中,他极力维护韩愈儒家人格修养以巩固宋诗派诗论基础,强调韩诗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以调和个性与传统诗教的关系,通过训释析解韩诗以展示学人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郭园兰  钟秋明 《求索》2012,(6):86-87,71
钱大昕认为诗有才、学、识、情四长,四者缺一不可:才情需学识相济,才学兼用益彰,才需情的主宰。钱的"四长"诗学观,既打上了其身为汉学大师的学术烙印,是汉学家诗论的典型代表,又有着超于时人的新颖之处,具有独特的诗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星 《统一论坛》2003,(4):61-63
姚莹,字石甫,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是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曾于嘉庆末年和道光初年任台湾县令,后来又任噶玛兰通判,道光十八(1838)年,姚莹出任台湾兵备道。在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他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领导了台湾的抗英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光辉篇章。及至中国战败,在英国的无理要求下,姚莹因功罹祸,被以道光帝为首的投降派贬到四川、西藏。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李乐平 《学习与实践》2012,(12):110-117
济慈对美之理念的追求,深深影响着闻一多。他追求诗之美的灵魂,亦追求诗之美的形体。而对诗之三美理论的提出,表明其对美的追求达到极端,这是对济慈诗学理论的超越。受济慈诗之优美音调,瑰丽色彩的艺术纯美影响,闻一多的诗作也体现济慈美真合一的艺术思想。但他的诗受影响于济慈,同时也超越济慈,这主要表现为诗的三美格律运用。无论济慈还是闻一多,他们都曾把诗当作自己的终生追求。虽然济慈在英国浪漫诗史上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而闻一多在诗论诗作里,古今中外的特色都熔铸其中。若从融汇古今中外这个角度看,闻一多显然更超越济慈。  相似文献   

6.
陈超,1958年生于太原市。1982年执教于河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二十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卷、《当代外国诗歌佳作选读》上下卷。编有《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中国当代诗选》、《最新先锋诗论选》等。“庄重文文学奖”,“河北十佳青年作家”、“文艺振兴奖”获得者。2005年《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获“鲁迅文学奖”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奖。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其诗学专著《诗薮》是一部体制意义与理论意义兼备的诗学著作,在明代后期诗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人们对《诗薮》的贬抑多于褒奖,尤其以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评价最为典型,对后世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我们将历代对《诗薮》的诗学研究分为两大时期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曾国藩可谓声名煊赫。他不但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武功”,成了清朝“中兴”的名臣,而且在文学上,以自己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使桐城派古文有了一个“中兴”气象,从而成为“桐城——湘乡派”的盟主,为咸、同间文人们所归向。作为近代古文的一个重要代表,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拟对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李华 《求索》2013,(7):125-127
汉代后期,治《诗》者甚众,最终却以郑玄《毛诗传笺》盛行于世,齐、鲁、韩三家诗式微,毛诗独尊而告终。作为奠定毛诗独尊地位的关键性人物郑玄,其诗学主张、治诗方法、诗学著作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了明显的承袭孟子诗学的痕迹。前贤对此虽有涉及,但惜之浮光掠影、未见深入。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汉代后期诗学发展的渊源脉络,同时也有助于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11.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普遍的立象、取比特点。在彝族古代诗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中,立象、取比作为一种形象思维长久地积淀于彝族古代诗学的理论思辩的型范之中,并孕育着类比推理与比喻论证的萌芽。在此,笔者将经籍诗学论著中典型而显明的立象、取比方法概括为“树化诗论”和人化诗论”两种形式,从中可以发现,在彝族古代诗学论者传统的认知结构、致思趋向和思维模式中,立象与取比的一端连接着艺术思维(形象思维)的体系,加一端则连接着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脉络,从而形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理论形态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12.
对于江西诗派中的成员之一的韩驹,很多学者都只有大致的印象,觉得他无非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其实,韩驹虽属江西一脉,他的诗却表现出许多新变因素来。本文立足于韩诗的文本,结合其诗论,对其诗细致地分析探讨,希图更准确地把握其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一韩驹对江西诗派的因袭韩驹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他的诗学观点与诗歌创作受黄庭坚影响,有深刻的“江西诗”的痕迹。1.饱参诸家。江西诗派侧重于阐述诗歌艺术的本质,注重探索诗歌创作的规律。黄庭坚经常强调“无一字无来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多读书,掌握创作的“法度”。…  相似文献   

13.
上博《孔子诗论》简的问世,不仅为我们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研究汉代《诗》学提供了难得的参比材料.把上博《孔子诗论》简与《毛诗序》进行比较,探讨它们《诗》学阐释的差异,可以为我们研究《诗》在秦汉之际的衍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体既整秩”而“事由创撰”与“体既端庄,语复雅炼”等特点,并认为曹植工于诗作等.由此也折射出许氏的一些诗学思想:其认为汉、魏之诗有异同;他主张“审其源流,识其正变”,以“情兴”论诗;并主张“体制为先”,强调体制规范的变化,以“本色”论诗.  相似文献   

15.
戴表元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诗文创作及诗学思想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元代诗文的研究渐成热点,一代文学大家戴表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分别从诗歌、散文、诗论等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当代对戴表元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6.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学者,经学成就尤为突出。"诗"学研究在其整体学术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部诗学著作中却也不乏超越其时代的真知灼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诗"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畏权威,汉宋兼采,敢于挑战,文本与考证并重,开清代诗经汉学之先风。毛奇龄独特的"诗"学思想也使其成为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先驱,并且促使了清代三家诗学的兴起,对清代"诗"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古远清曾以《中国当代诗论50家》蜚声海内外诗坛,如今又抱着姐妹篇《海峡两岸诗论新潮》(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再次冲向诗歌界。他的目光更远了,既关注大陆诗坛又眺望海峡彼岸的诗歌海洋。或许,对他来说,两岸诗论研究早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要不然,他为什么一定要咬定这座陡峭难攀的青山而宁肯舍弃其他? 做诗难,做诗论更难,做诗论之论尤其不易。要做两岸“新潮”诗论之论其难度可想而知!(所谓“新潮”,绝非“时髦”之意,而是指近年来新的诗论潮流)且不说眼下诗论五花八门,也不说评介当今诗论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徐江 《求索》2010,(4):177-179
吴宓是中国近现代新古典主义诗学的代表人物。吴宓诗论的"三境说"和"音律说",是对古典美学艺术类型论的继承和发展。吴宓的诗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含着他对主体精神和节奏等问题的关注,从而使他的诗论蕴含了现代诗歌美学的因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于1840年6月18日、1841年8月16日、1841年9月13日和1842年1月30日四次侵犯台湾。当时在台湾活动的诗人有姚莹(时在台湾兵备道任上)、熊一本(时在台湾知府任上)、郑用锡(时以“在籍礼部员外郎”在新竹县居住)、林占梅(时以贡生在新竹县居住)和曹谨(时先后在凤山县令、淡水同知任上)等,都在直接参与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事中受奖。姚莹(1785-1853年),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戊辰进士。姚莹系清石文大家姚鼐之侄孙,家学渊源,“于书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