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毛泽东建党思想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毛泽东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毛泽东在扬弃和超越中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运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杰出典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一次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成功的专政典范,在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无产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建设社会主义新模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贡献了新的伟大理论成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全新的时代内涵。建党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出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3.
由中共中央党校赵云献教授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一书,科学回答了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为什么是“最完备”、“完整的一套”。毛泽东建党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对于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党,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惟一宗旨,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作风,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党同国际兄弟党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都有详尽的论述。对党的自身建设也有完整的一套理论。不论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党风建设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和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急剧变革环境中的孔子学说,其基本学理,一是为治理社会而开出"仁、礼、德、中、和"的方案;二是为培育治理者而提供"修身正心"的指导。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社会大变动和社会求治理相交替的历史,因而孔子学说必定随之而沉浮。在1978年之后,我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治之路,因而孔子学说又一次浮起,成为"显学"。现在,中国需要一次从孔夫子到毛泽东、邓小平的科学总结,承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借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构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 ,又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的新贡献 ,同时也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标准。同时把“三个代表”这一统一的有机整体 ,作为衡量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并且强调 ,“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始终代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这一学说自身的逻辑有必要重新检讨,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并不全是真理性。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能说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作为列宁主义的核心和根本的列宁建党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时期的九月"洗党",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整党运动。九月"洗党"的背景是"八月失败","洗党"的结果是纯洁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毛泽东在井冈山九月"洗党"的实践中,萌发和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思想主张。"思想建党"的原则,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毛泽东"思想建党"的原则,发源于井冈山,形成于中央苏区,成熟于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8.
理论前沿     
毛泽东建党学说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发展 张金荣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撰文指 出,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吸收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改造 创新:1、吸取古代知行观,创立党 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系统地改造和 扬弃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并把 "实事求是"从学风用语变为哲学 命题,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 命和建设的根本的思想原则和工 作路线。2、吸取古代民本思想,创 立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以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工作的出发 点和党的最高宗旨,从而创立了我 党科学的、彻底的群众路线。3、吸 取古代尚贤观念,制定党的干部路 线。毛泽东将人才由古代为君主统 治天下服务,上升到为民族革命斗 争的高度,主张要在理论和实践的 结合中"培养人材",珍惜人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937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应抗日军政大学之邀,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此撰写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撰写这个提纲的过程中,诞生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于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主张要"挈其瑰宝,绝其溜磷"地批判与继承.探讨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十分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苏区时期,毛泽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思想建设上,奠定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基础;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党风、学风和作风上,找到了解决党内矛盾的新方法;在执政时期,毛泽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着眼点放在防止腐败和发展经济上,解决了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毛泽东的这些探索,为我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任何革命理论都是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反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养料,但其负面内容也必须深刻剖析与批判。党的现代化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基础。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三个代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新的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从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转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原则,按照实践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央苏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革命道路得以开创的关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架构。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历史上黄金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稳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成熟。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系统思想,是对中国古代系统思维和马列主义系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吸收了中国古代系统思维方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系统思想中的系统始基、系统整体性、系统相关性、系统层次结构性、系统协同倍增等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是继列宁主义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又一个成功的范例和又一次成功的回答。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生动的事例,透视毛泽东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被中国化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曾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对立起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否定。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由此真正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