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知》2005,(6):41-42
今年3月22日是第13届“世界水日”,主题为“生命之水”。联合国大会确定2005年到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宗旨是唤起全社会对“生命之水”的“安全、节约、保护”意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对此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他们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某单位领导上任之初,不是效仿别人先烧“三把火”,而是为各级干部端上“三盆水”。“第一盆水”,让各级干部好好地“洗洗头”。他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无论哪一级领导,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只有当头脑清醒了,才能带领群众奔小康,才能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明辨是非不转向。“第二益水”,要求各级干部认真仔细地“洗洗手”。他提出为官要廉洁刚正,两袖清风,做到名利不动心,不义之财别伸手。只有“手净”了,才能理直气壮、行事坦荡,把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完成好。“第三盆水”,要大家尽快“洗洗脚”。他要求各级干部,特…  相似文献   

3.
静与清     
黄河因水“黄”而得名。但在河南洛阳的小浪底,看到的黄河之水却是另一番景象:“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当黄河之水从“天上来”时,穿石过岩隙“盘涡毂转秦地雷”,裹沙掠黄土“奔流到海不复回”。当有条件暂时让其“休整”一下时,它,沉静下来,静水流深,使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此情此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一个个的“我”植根于人文世界 ;人文世界以一个个的“我”的生活为基点而成为具体的开放的世界。所以人文世界作为人的生活之根是“活”(具体而开放 )的。通达活的生活之根 ,并基此评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生活境界———人文境界 ,这也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人文哲学。人文哲学以“活”的生活之根为“活”的本体而同传统哲学相区别 ,它作为人文境界是生活的高境界、大境界。“根性语言”是人文哲学澄明“活”的生活之根的特有的哲学语言方式 ,根性语言以其“玄览”、“立体”、“主客合一”和“有情”等特质区别于科学语言。  相似文献   

5.
丽水地区地处浙闽结合部,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和基础设施滞后,成为浙江省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丽水地委、行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扶贫攻坚为载体,实施“优化环境,扩大总...  相似文献   

6.
黄强 《学理论》2009,(30):225-226
《边缘之水》是瑶族诗人黄爱平的代表性诗歌。诗虽以“边缘”为名,以“水”为眼,“边缘”为何者?何者为“水”?这看起来是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像,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此诗进行解读,可将“边缘”理解为诗人的故土,将“水”理解为栖息在故土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物以稀为贵吗?是的。物以稀得祸吗?也是的。为什么?听我细细道来。在矿物中,金子要算是最贵重的了,因其量少、质坚、色润。沙里淘金者,量少;经久不变者,质坚;金光灿烂者,色润。更有以金子形容人与事的,如“金玉良言”形容教诲之宝贵;“金相玉质”形容质地之华美;“金科玉律”形容法律之尊严与完善,这都是因物以稀为贵的缘  相似文献   

8.
1.哲学源于对人类“命运之问”的解答,传统哲学是对命运之问的“终极承诺”。在以一种圣物反对另一种圣物的思维方式下,哲学形而上学总是从对立的两极出发构造超验的“理念世界”或远离人文的“物理世界”,从而在逻辑上导致“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与“人不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内在矛盾。2.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起源就是人与人的世界一同从“无”到“有”。“无”是时间性、生成性的“物我待分”之“源初动态”。“物我相分”不是要分出“物我”之“先后”,而是要揭示人通过实践纳“天道”于“人道”,把世界关涉到自己的命运之中,从而在“人文世界”中展开自己生活的过程。3.生活世界的历史就是“生活方式”不断展开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由(人的本质的不断展开)的历史,同时也是理智省察、信仰指向、情感体认(从而科学、信条、艺术)相互关联、交错演进的历史。4.“人文精神”既表达着以未被异化的科学、信仰和艺术(从而“真”、“善”、“美”)“点亮心灯”的渴求,又导引着那种发自人间深处的历史运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人文观”规约下的“求真论”、“尽善论”、“审美论”,即作为完整世界观的“人文哲学”,用以揭示与阐扬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再结粤港情谊李迪斌江水倒流恩波远泽一座罗湖桥把香港和深圳隔成了两个世界。一条“生命线”却又把这两座城市紧密相连。这就是为香港提供“生命之水”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今年3月,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建成,再次提高了对港供水能力。这...  相似文献   

10.
记者近期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多个缺水省份调研发现,十年前就初露苗头的“拦河筑坝、圈水造景”之风呈蔓延之势,一些严重缺水城市甚至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为由热裹人工水面景观的背造,盲目攀比水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丁聪  东耳 《瞭望》1988,(13)
此李义山《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句也。诗曰:“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枯荷,过时之物也。“左”的思想,“左”的做法,“阶级斗争为纲”之论调,“急风暴雨”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一系列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从文明发展现实出发,基于“世界之问”而“立题”,基于“现代化之问”而“破题”,经由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文明态度的结合而“解题”,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各国人民指明了促进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的意义增量,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明观,为不断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拒斥给予我们的启示应是重新估价本体论 ,而不应是否弃本体论。生活以其应然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哲学本体论则在于为生活的“应该”寻求前提性根据———寻求生活之根。在追寻“应该”之“前提性根据”的意义上 ,本体论是必要的。“本体”在传统哲学中意味着亘古不变的永恒、现象背后的本质、脱凡离俗的神圣 ,这样的本体作为主观设定的生活之根是“死”的。对于现代哲学而言 ,永恒、本真、神圣都在生活世界中 ,生活世界作为永恒 ,不是永固 ,作为本真 ,不是“本质” ,作为神圣 ,不是超俗 ,它是“活”的。生活世界由此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活的本体  相似文献   

14.
若水的心境     
水是精美无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何等的气势磅礴而又壮丽优美呀!另一种关于水的说法:人总是往高处走,水总是往低处流。也就是说,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精神和物质的崇高之美,然而自然之水却是在表达一种永恒的水姿风韵——泻千里是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不动以“保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世界人权政治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德意日军国主义暴行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惨祸,《联合国宪章》特规定该组织要“增进”、“激励”、“促进”、“助成”、“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但《宪章》第二章总则中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因此,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言,黄河是母亲河,黄河之水哺育了华夏儿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但黄河之水也时常发怒,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伟大诗人在描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时,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根据史料记载,在建国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成灾时,北抵幽、冀,南达江、淮,一片汪洋,纵横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治黄工作的重视,使得黄河之水,岁岁安  相似文献   

17.
同那些政工“老革命”们相比,25岁的我顶多算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但我却同他们一样,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一行,因为这其中虽清贫如水,却有“精神高于一切” 的享受;虽辛苦有加,却能感受到人世温暖真情。现在的我,也像一位“老革命”说的那样,每天不写点什么,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 1998年3月,我放下手中的游标卡尺,拿起这千钧重的“笔杆子”,走上通讯报道干事的岗位。几年下来,姑且自我评价一番吧。“懒” 乃本人工作之最大特色,便是不用“笔” 写字,“鸟枪换炮” 咱改用电脑干活。以往写一篇小稿子,往往是写了抄…  相似文献   

18.
丁聪  东耳 《瞭望》1988,(30)
此杜工部《绝句漫兴》诗句也。一“颠狂,一“轻薄”,桃柳之心性尽于斯;一“随风”一“逐水”,桃柳之品行尽于斯。文革之世,墙草随风,  相似文献   

19.
穆重怀 《侨园》2023,(1):12-13
<正>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全球性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全面合作不断深化,经贸合作水平和领域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助力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力引擎。当下,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丁聪  东耳 《瞭望》1988,(22)
此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诗句。难名者,难以名状也。江南山水之美,非言辞所能描摹,故自香山有“能不忆江南”之叹;韦端己有“断肠春色在江南”之咏。今之江南,地灵人杰,百业兴盛,是知天地灵秀之所钟,不独在山水之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