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晏武侠 《法制与社会》2013,(16):281-282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问题一直为全世界社会保障立法所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又生发出新的问题,即立法在关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的同时,还应强调子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权利义务的规定。本文从精神赡养对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要性方面出发,浅析子女对老年人提供精神赡养不仅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应有之义,进而对子女关于精神赡养的法律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
小非 《政府法制》2011,(4):30-31
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被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3.
陈庆华 《法制与社会》2014,(16):277-278
2013年国家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改,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入法是法律与社会道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结果。在新法执行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的分工,通过建立赡养人精神赡养义务的监督机制,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构,多角度采取能够取得良好社会执行效果最现实可行的措施,同时发挥老年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小非 《法庭内外》2011,(5):8-10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则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5.
评说速览     
《法庭内外》2013,(8):38-39
1应为"常回家看看"留自治空间就开始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媒体纷纷打出"不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将属违法"的醒目标题,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争议延续至执法领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精神赡养已成为老年人权益的重要内容。面对2亿多老年人口且每年新增近800万的趋势,国家立法必须直面老年人的精神权益诉求,以体现立法的导向,向社会传递关爱老人的正能量。为此,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倡导性条款,被广泛解读为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并引发了诸多操作性的诘  相似文献   

6.
殷晓洁 《法制与社会》2010,(27):193-193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由此所引发的涉老纠纷特别是赡养纠纷也日趋增多。赡养纠纷逐渐增多,日益成为维权护老的焦点问题。如何做好老年人维权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洛风 《检察风云》2011,(2):66-6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却渐渐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2014,(4):164-175
精神赡养是亲属法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事关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与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护。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既是一项道德权利,又是一项法定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样态,精神赡养权具有与一般权利不同的特点:形式上的不明确性、消极承认和不可预期性。在传统的"义务约束"思维模式下,精神赡养权的维护和保障面临着诸多困境。在法理层面充分解释和识别精神赡养权的法益性权利本质,并从法律技术上开辟新的"权利激励"保障理路,精神赡养权的实现不仅可能,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10.
王雪 《法律与生活》2010,(22):53-55
新闻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物质赡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随之凸显。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经调研发现,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逐年下降,而精神赡养的问题受到更多老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从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出发,探讨了老年人权益所应涵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之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是,子女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引起的赡养纠纷时有发生,不仅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社会安定。因此,认真分析、研究赡养纠纷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对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林县人民法院针对涉老诉讼的赡养案件,实行快速立案、快速审理、快速裁判、快速执行的机制,采取“五项措施”加大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农村老年人受赡养权问题亦备受关注。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得不到保障,在精神抚慰方面一片空白,这一现状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人们。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让农村老年人安详舒适地度过晚年。  相似文献   

15.
治平 《法庭内外》2011,(2):37-37
面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孤寂乃至生活困难问题,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来看内蒙古老年人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确实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较多,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实施细则等等.有待我们去探索分析,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具体对内蒙古老年人权益法律保护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的相关研究,包括老年人的权益保护、老年犯罪问题等也应该受到重视,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缺少对老年精神病人犯罪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老年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报告。本文就老年精神病人的犯罪问题及民事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方式写入法条的做法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一方面,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儿女探望老人等历来属于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调控的家庭事件是否应当由法律管控心存疑虑.法社会学认为,法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对社会问题,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道德,传统,习惯等其他社会调整方式的作用.在解决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也应该引入法社会学的视角,强调法律与社会规则的同等适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统一采取“监护”的方式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权益进行监督、保护,以弥补法律主体的行为能力。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社会,老年人的财产管理、人身照顾等成为综合性社会问题。然而,现有的监护制度难以覆盖对老年人的监督保护,因此,本文在论述现有监护制度对老年人保护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然而在农民工日益增多的今天,侵害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如何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在探讨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