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提升,其利益诉求的意识与实现愿望不断增强,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了解和掌握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排除制约新的社会阶层实现利益诉求的不利因素;完善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与措施;拓展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正确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合法有效地表达和实现其利益诉求,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表达和争取利益诉求的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别,一些当事人在面临利益纠纷时,选择通过诉诸媒体的司法参与方式来维护并最终实现了自身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当事人通过诉诸媒体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导致了司法权威的衰落。面对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挑战,要理顺符合群众多元化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公民的司法参与,形成依法表达诉求、及时解决问题的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利益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社会管理创新要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着手,要着眼于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多元矛盾解决机制。多元矛盾化解机制效能的发挥,需要有法治保障,才能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人们因职业、行业、居住小区、户籍、年龄、经济收入的不同而拥有多样化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表达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性。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集体行动是一个逻辑性的群体性行动。人们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控制,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极易产生怨恨,在情绪感染和社会动员的同时形成集体行动。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是实现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的社会功能,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利益关系演进的新趋势、利益矛盾凸显的新特点和利益诉求增多的新情况,统一战线亟需充分发挥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实现利益和谐。面对利益诉求表达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和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主要挑战,统一战线要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积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转型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的推进,公民政策参与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契合了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现实趋势。当前,群体利益关系是我国政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为此,要明确利益表达权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培育成熟的利益表达主体,疏通利益表达的渠道,行使法治化的利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拓展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途径,建立弱势群体利益机制是保护救济弱势群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分析我国现存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建立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就是要疏通利益弱势群体渠道,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将弱势群体组织化,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群体代表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的治理方式,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注重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女性表达自我诉求的心理影响因素包含女性价值的认知、传统文化的束缚、社会角色的扮演、关注重点的差异等。实现女性诉求表达的主要途径是:建立针对女性表达的服务部门,关注女性诉求心理,增加表达渠道以及增强女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思想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近些年的集中式爆发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在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利益分化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固定化;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情绪化倾向地传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新媒体无形的渲染和强化作用。基于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探析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路径:采用开放式决策的方式;重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特性;拓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出台和完善相关追究事件主要责任人、参与者的公共政策;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治理手段和保障。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政策体系中,公共政策存在的种种偏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目标形成了挑战。我国的政策制定应当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理念,平衡和协调社会关系,实现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在政策内容上注重对弱势群体权利和权益的保护;在政策结构上应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使社会成员能平等地表达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4.
"维稳"新思考: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利益群体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内容不同。畅通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关系到30多年来改革的成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就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持续稳定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现象。由于征地拆迁过程中,公共政策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失地农民群体利益诉求表达不畅、整合弱化、回应迟钝、实现弱保障,引发了失地农民群体的生计问题。重构公共政策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诉求整合机制和保障性的利益诉求回应实现机制,从而实现公共政策整体合理性,切实确保失地农民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维持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现象。由于征地拆迁过程中,公共政策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失地农民群体利益诉求表达不畅、整合弱化、回应迟钝、实现弱保障,引发了失地农民群体的生计问题。重构公共政策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诉求整合机制和保障性的利益诉求回应实现机制,从而实现公共政策整体合理性,切实确保失地农民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维持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7.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无法通过组织化利益表达途径的情况下,采取制度之外的非规范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的利益表达形态。基于制度结构与社会行动者互动的分析框架,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构成了发生学意义上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重要分析工具。封闭的环境决策体制、精英联盟对抗议议程的建构、媒体的情绪化传播以及地方政府的不当回应为公众采取非制度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政治机会,共同引发了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权利缺失,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缺陷及利益表达组织的缺位等问题,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常处于无效表达,无处表达和无力表达的境地。新时期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要给弱势群体赋权,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势必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在当前,各类利益诉求的表达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现行的利益表达机制在运行中有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所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关键,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化期和攻坚期,公众民意表达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利益诉求不断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多元化、差异化和群体化等新特点。在面对公众民意表达时,政府与公众应在公共理性的框架内,寻求理性和有序的解决途径。为提升公众民意表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营造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理性互动的社会管理环境,创新发展治理型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断拓宽政府主导的规范高效、理性有序的社会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