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进入重庆酉阳南腰界,并以此为大本营,开展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7月21日至22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铅厂坝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东特区革命政府正式成立。黔东特区根据地,包括重庆酉阳、  相似文献   

2.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战略转移过程中,三大主力红军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红三军(1931年由红二军团改称)进入巫溪、巫山、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后东进湘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进入城口、开县,改编川东游击军为红三十三军,解放城口全境,建立城口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扩大和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一部进入綦江,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红一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过程中,三大主力红军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的东南部以及城口、綦江等地区。红一军团一部进入綦江羊角,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一军团主力进入綦江石壕,形成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减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主力的压力。红三军进入渝东南,建立了包含酉阳和秀山在内的黔东革命根据地,为此后与红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红二、六军团在酉阳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后,两军统一行动,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有效牵制了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红四方面军解放城口全境,建立了完整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发展,为红四方面军长征作好了思想、组织、干部、物资等各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4.
正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军由湘鄂西转战酉阳、黔江、彭水,攻下沿河,于6月初到达酉阳南腰界。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根据地,组织干部深入发动群众,组建工农武装,开展政权建设。贺龙和参谋谷志标一起召集  相似文献   

5.
<正>摘录: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仅有的八个根据地之一,这是一个客观史实。根据地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原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六县的毗邻范围,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整体区域,其最高政权机关是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在沿河县土地湾,它是黔东苏区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红岩春秋》2009,(3):77-78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位于秀山县城西北28公里处隘口镇坝芒村。 1934年夏,贺龙率红三军在川黔边创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1934年5月至1936年1月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同黔东各族人民共同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云贵高原上竖起了第一面红旗.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处于不利的形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完全丧失,红军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地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而进入黔东地区的背景下建立的.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去到沿河、印江、德江、江口、石阡及四川酉阳、秀山等地的时候,思绪回复到上世纪30年代的“黔东特区”。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革命风起云涌,建立许多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9.
正"1934年夏,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抵达木黄镇,与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两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在红三军军部——木黄镇水府宫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两军团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10.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于1933年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红三军入川,在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活动,于1934年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和支援苏区的斗争,四川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又蓬勃兴起,在四川共发动了29次,重庆有6次,在重庆又打出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酉阳红军游击队这三面红军旗帜。  相似文献   

11.
张永 《世纪桥》2021,(1):27-33
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1934年10月25日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动摇反动统治基础与统治秩序,开展如火如荼革命活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与红六军团西征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创造重要条件.在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开展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转战黔东,对黔东地区"神兵"进行了革命性改造,使之成为红三军直接领导的地方革命武装,既充实和壮大了革命力量,也使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枫香溪会议是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从此,红三军走出了"左"倾的阴影,进入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白明跃 《红岩春秋》2023,(12):60-63
<正>2023年8月2日,在重庆酉阳退休干部吴华兴家,笔者见到一把尘封了89年的战刀。这把大刀长76厘米,刀环直径5厘米,如今依旧保存完好。当年,身处险境的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将这把刀留给吴华兴的父亲吴荣友,同时留下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留守苏区1934年10月26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所属部队陆续到达酉阳南腰界。27日,两军举行会师庆祝大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  相似文献   

15.
正南腰界位于重庆市酉阳东南部,与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印江县以及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这里曾经是红色的土地,是革命的摇篮。1934年6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入南腰界,并以此为军事指挥中心和大本营,开展了开拓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建立大本营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奇袭彭水县城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认为彭水"背山面  相似文献   

16.
正1933年夏,蒋介石重新集结重兵围攻鄂西边区,湘鄂边区根据地遭敌攻占,红三军再次失去依托,红三军由3万多人锐减到3000多人。为扭转被动局面,湘鄂西中央分局于12月19日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湘鄂边苏区,到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创建新苏区,把"恢复湘鄂边苏区"的口号改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会议期间,红三军第二特科大队送来情报:国民党保安团长兼忠、丰、石清乡司令周化成部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红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以后,红军其他主力部队也相继离开原来的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二方面军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组成较晚。1930年7月,湘鄂边地区的红四军和鄂西地区的红六军在湖北省公安地区会师,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团约一万人。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1934年5月,红三军转战黔东地区,创建黔东苏区。1933年6月,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七师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师组成红六军团,次年8月奉命西征,在湖南桂东寨前圩建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以及红军在贵州革命活动的巨大影响,贵州一批要求进步的青年日益觉醒,人民在反封建、反军阀统治中阶级觉悟不断提高.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中共黔桂边委、中共蛮瓦支部、中共毕节支部等党的组织相继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30年起,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进入黔南、黔西南;红三军进入黔东;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进入贵州.经过贵州许多城乡,一路上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抗日救亡.中共毕节支部从毕节转移到安顺、贵阳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建立了中共各种外围组织,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党员纷纷团结到毕节支部的周围.  相似文献   

19.
宋键 《红岩春秋》2023,(1):14-21
<正>1934年6月,红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到川黔边创建以四川酉阳南腰界(今属重庆)为指挥中心和大本营的黔东苏区。1934年10月底,在贵州沿河水田坝、江口苗王坡、印江木黄等地,终于接应到奉命先遣西征的红六军团,两军在南腰界胜利会师。南腰界会师是中国红军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红二、红六军团踏上了并肩作战、团结奋斗、共创辉煌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20.
1934年下半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严重危害及其军事上的战略错误,红军苦战不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准备,并于1 934年7月23日电令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首先退出湘赣苏区,转战湘黔边,一则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再则进抵湘西,与黔东特区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合后改为红二军团)会合,创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