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走马岭墓地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明冲村四组澎溪河右岸的坡地上。2003年至2004年,四川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秦至东汉早期墓葬33座,其中竖穴岩坑墓23座、砖(石)室墓10座,共出土近900件随葬器物。走马岭墓地是三峡地区众多汉代墓地中的一处典型墓地,从总体上看,岩坑墓在西汉之前已流行,砖(石)室墓出现在两汉之际,流行于东汉及以后。墓葬分布规律明显,时代越早的墓葬所处的位置越高,随着时代的推移,晚期墓葬开始葬于山坡和山下。通过对周边汉代遺址的分析,走马岭墓地与附近的李家坝遗址  相似文献   

2.
燕妮 《红岩春秋》2014,(5):F0003-F0003
正老鸹冲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四社的长江左岸。2001年至2007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其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战国晚期至蜀汉时期墓葬223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05座,砖室墓18座。老鸹冲墓群分布范围较广,依据地形分为A、B、C三个区A、B区主要以战国晚期至六朝时期的墓葬为主;C区则有较为深厚的商周文化层分布,在遗址高处还有较多的汉代竖穴土坑木椁墓。B区墓葬排列比较规律,可以  相似文献   

3.
万州大坪墓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瀼渡镇石山村,2001年至2004年,益阳市文物管理处配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11650平方米,共计清理东周时期墓葬67座,汉代墓葬61座,六朝时期墓葬30座。东周墓葬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墓葬集中  相似文献   

4.
鸟形尊 《红岩春秋》2013,(6):F0003-F0003
小田溪墓群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乌江西岸的小山坡上。该墓群发现于1972年,出土了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前后的大量珍贵文物。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等级较高,是一处规模巨大、规划有序的大型墓地,被认为是战国晚期巴国的王陵区。  相似文献   

5.
巫山县土城坡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麦沱山。1997年至200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墓群进行了4次勘探和发掘,发现并清理两汉至北宋墓葬95座,出土陶、瓷、铜、铁、琉璃等各类随葬器物共1800余件。墓群分为东、西、南3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布密集,且有一定规律,是该地区较大规模墓群。墓葬形制结构多样,有竖穴土坑、竖穴或洞穴无券砖室或石室、竖穴或洞穴有  相似文献   

6.
正天平丘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湛普镇燕子村,地处长江南岸的一级阶地。2007年5月至9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天平丘墓群进行了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田野勘探,在墓葬分布区内进行了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发掘,共清理战国至南朝时期的墓葬34座,其中29座土坑墓、4座砖室墓、1座石室墓。出土完整及可修复遗物包括陶、瓷、铜、铁器及玉、石等300余件,可确定时代的有战国墓1座、西汉墓19座、东汉墓5座、六朝墓2座。  相似文献   

7.
正下中村遗址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于1986年四川省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厦门大学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试掘。2001年至2004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联合万州博物馆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3000余平方米。据考证,遗址时代涵盖了新石器、商周、战国、两汉、唐宋及明清时期,其主体遗存为唐宋时期,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遗物以及居址、作坊址,是峡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唐宋时期遗址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大地 《红岩春秋》2014,(7):F0003-F0003
正将军村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将军村长江右岸的山包(梁)上,由枞树包、将军包、庙二包等10个墓地组成,绵延2公里。该墓群作为三峡库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2001-2008年间先后8次对其实施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汉至六朝时期墓葬257座,出土可复原器物近4000件,另发现乌杨阙、泰始五年石柱、南朝石辟邪等一批墓地神道旁的重要石刻构件。将军村墓群是西南地区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涉及家族数量最多的汉晋时期家族墓群,同时又  相似文献   

9.
1974年春天,在青海省东部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北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墓地处于黄河支流湟水北岸、现代村庄北侧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上.据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是生长着茂密柳树的河湾,柳湾村因此而得名.柳湾墓地清理出不同时期墓葬1700余座,出土遗物3.5万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万件之多,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王国.  相似文献   

10.
现在看来比较偏僻的赫章可乐,古代曾经繁荣一时。可乐已发掘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500余座,出土了大批青铜器,被誉为贵州的“殷墟”。  相似文献   

11.
白九江 《红岩春秋》2014,(6):F0003-F0003
正冉家路口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镇江镇2005年9月至2007年1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该墓群进行了3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万平方米,勘探面积15万平方米。共发掘墓葬近150座,分布在长约2公里的沿江山包上,分属于包豆地、土地梁子、河梁子、黄泥巴梁子、屋背后包包、杨中珍包包、河家口、太阳包、包山丘、大堡、毛儿包、砖洞包等10多个墓地。发掘表明,冉家路口墓群的时代延续较长,从西汉晚期开始,一直到南朝早期。该墓葬种类比较丰富,既有竖穴土坑墓,也有砖室墓和石室墓。土坑墓主要出现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期后迅速被砖室、石室墓所取代。墓葬的规格差异明显,有的墓葬  相似文献   

12.
小卡片     
<正>忘录备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这是广东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人类遗址,将广东最早的人类活动时间从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到数十万年前。填补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河南郑州东赵遗址嵩山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夏代前期的城址,为研究夏族兴起区域及西迁洛阳的路线提供了证据。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其考古发现为研究曾国历史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人员曾从墓葬中发现了史上最早彩漆木雕大型编钟架和编磬架,填补了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近500年间大型乐舞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雁北地区是北方匈奴、鲜卑等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聚居地,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共存的特征。该地区的文化融合现象和特征虽然文献记载较少,但目前发现和发掘的考古遗存却较好地保存了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汉族墓葬中发现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在鲜卑墓葬中发现汉族文化因素的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江东嘴墓群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江东嘴村,地处长江北岸,西侧为大宁河口,墓地占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1999年至2003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中国文物研究所、宜昌博物馆以及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等4家单位分3个年度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109座,获得各类遗物600余(套)。江东嘴墓群东面与下沱遗址相邻,早年曾出土过东汉西王母双阙鎏  相似文献   

15.
正大湾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大湾村,地处长江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37500平方米。2001至2005年,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先后两次对大湾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了东汉至南朝时期墓葬87座,出土随葬器物840余件。大湾墓群是较为典型的东汉至南朝时期的砖室墓群,砖室墓以中小型墓为主,均为单室墓。墓葬结构相对较简单,平面形状包含刀形、长方形、凸字形和曲尺形  相似文献   

16.
张以杰 《当代贵州》2013,(16):53-53
贵州西北部的赫章县,无论从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还是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都可以感受到其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2000年,赫章可乐夜郎考古获重大发现。此次发掘,考古人员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共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类文物2400多件,占全省同类文物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出土的文物中,能进入国家珍贵文物档次的约有四分之一。其中,以铜釜套头、铜洗或铜釜套脚的奇特"套头葬",为夜郎民族  相似文献   

17.
正曾家溪墓地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地处长江南岸的二、三级台地之上,分布面积12500平方米。2001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镇江博物馆联合对该墓地实施抢救性发掘工作,完成考古发掘2100平方米,清理墓葬19座,包含土坑墓13座、砖室墓3座、石室墓3座。出土各类随葬品390余件,主要为陶器和铜器,以及少量的铁器、玉器、料器和漆器等,另有钱币181枚。  相似文献   

18.
正大坡地墓地位于重庆市荣昌区昌州街道办事处幸福村一社,地处北郊联升小桥北约800米,濑溪河由南向东环绕而过。墓地共包含墓葬13座,其中宋墓3座、明墓10座。该墓地发现的宋墓仿木建筑雕刻数量大、种类多,分别有柱、枋、斗、升、棋以及格扇门等,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的斗棋、构架,装修的形制、结构乃至做法的珍贵实物材  相似文献   

19.
<正>1974年春天,柳湾的社员和平常一样在村子北面的旱台地上平整土地。平地的地方,实际上正是湟水沿岸发育良好的第三台地,先民重要的墓地。有一天,被铁锨铲开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处重要的墓葬,墓葬内有陶罐、石器等实物,村子里解放军某部巡回医疗队的两位军医看到后非常惊讶,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脱下军装,小心翼翼包了两件陶罐直奔西宁。这两件陶罐立即引起了青海  相似文献   

20.
周勇 《红岩春秋》2014,(3):F0003-F0003
正永安镇遗址位于长江左岸与梅溪河右岸交汇处的台地上,即重庆市奉节县老县城。东距瞿塘峡口约5公里,与白帝城遗址相距约4公里。该遗址于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并确认。2000年以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大学、湖北宜昌博物馆、奉节白帝城文管所等单位先后6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战国至唐代墓葬120余座,同时还揭示出大量宋、元、明、清的街道和房屋遗迹。永安镇遗址战国时期墓葬总体呈现出巴、楚、越、秦多元结构的文化面貌,其中出土兵器以巴文化因素为主要特色,祭祀礼器又以楚文化因素为重,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