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书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辅佐太宗登上帝位的大功臣,太宗将他视为心腹,想把执掌朝政的重任交给他。长孙皇后听说后不同意,经常趁空对太宗说:“我身为皇后,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兄弟子侄遍布朝廷,都享受高官,汉代吕后、霍光两家可作为深刻的教训,所以特别希望朝廷不要让我哥哥作执政大臣。”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论才干和资历,都确实无愧于唐太宗的第一功臣、第一助手。太宗要委以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其实也是量才录用,“内举不避亲”并无不可。但是,…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3.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向他问道:“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  相似文献   

4.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封建史上少有的“盛世”,历来备受称道。有关的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但笔者觉得,重新考察一下贞观之治的形成缘由,学学唐太宗君臣的居安思危的意识,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居安思危思想是形成贞观之治的直接动因居安思危思想根源于唐太宗君臣面对隋王朝廷迅速覆亡的前车之鉴,深怀戒惧,惟恐重蹈覆辙。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太宗君臣间达成了共识,并对整个贞观一朝的施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从谏如流。唐太宗在总结了“隋场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①的教训后,…  相似文献   

5.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原来皇帝也受到一定的监督。中国古代有一种官叫史官,这些史官多数是能秉笔直书的,因此不少善于自律的君主怕做了见不得人的坏事被史官记上一笔,弄得遗臭万年,那么皇帝能不能在位时,就直接看看他的史官如何记载自己的事昵?我讲一位明君唐太宗的故事:有一次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你监管朕的起居,记录我的言行,这些记录可给我看吗?”褚遂良回答:“史官记载人君言行,善恶皆录,这样人君才不敢为非作歹,没听说人君可以自取观看的。”太宗又问:“朕做了坏事,你也记录吗?”褚遂良答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时有一官员叫刘洎插嘴说:“即便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士也会记的。”太宗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6.
严伟 《中国人大》2009,(8):49-50
据《资治通鉴》记载:长庆四年,唐穆宗病重,命皇太子代理朝政。宦官想请郭太后代行皇权,郭太后义正言辞地对宦官说:“过去,武皇后称帝,重用自家子侄,几乎危害江山社稷。我家世代恪守忠义,决非武氏所能相比,太子虽然年轻,但如果能有德才兼备的宰相辅佐,你们这些人也都不干预朝政,就不用忧虑国家不安定。”说完,郭太后把宦官拟订好的文书拿过来撕了。与此同时,郭太后的兄弟一太常卿郭钊听说了宦官的建议后,秘密上书给郭太后说:“如果您听从宦官的请求,我就把官衔和爵位交还朝廷,然后回家种田。”郭太后哭着说:“祖先都该庆幸有我的兄弟这样的好后代。”当晚,唐穆宗驾崩,太子即位。  相似文献   

7.
余风 《今日浙江》2008,(9):62-62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大臣魏征向以忠谏直言著称,他在唐太宗朝任谏议大夫期间,提了无数对朝政的意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妇女,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初唐时期的武则天。史学家评论说: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唐太宗治下的统一和强盛,得到了切实的巩固。唐帝国仍在继续向上发展。这是她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武则天名曌,生于其父武士彟在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做官时的任所里。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妃嫔)。太宗死后为尼姑。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比才人高一等的妃嫔)。公元655年她被立为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  相似文献   

9.
四、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中说:时天下大丰,流离失所者都回到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到五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然,这里有美化的成分。但这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确是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力于唐太宗的精兵简政、裁汰冗员。与东汉光武帝、北齐文宣帝、隋文帝大力精简地方机构不同,唐太宗把精简中央机构作为了主要切入点。唐朝开国初期,朝廷官员多至数千名,冗官充斥,…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创建唐王朝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十分注意加强法制,他一登上皇位,就责成大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成为《贞观律》,并为《唐律》作注解,形成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唐律疏仪》。在那个时期,唐朝的法律法规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政治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直至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有详细的条文规范,使大臣百姓一切行为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相似文献   

11.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曾崛起过一个强盛的西汉王朝。这个王朝由高祖刘邦奠基,经惠帝(此人系一白痴,执掌朝政的是其生母吕后)、文帝、景帝等几代人奋斗,到武帝刘彻即位,已  相似文献   

12.
所谓“无所畏”与“有所畏”,说白了就是“怕”与“不怕”。据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见爱鸟死去,太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而宋太祖则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犀利。太祖不听,并且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要把这件事情写到正史中去。这时太祖有点怕了,忙向史官赔罪。无论唐太宗怕谏官,还是宋太祖畏史官,他们想到的是同一句话:“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二人最终能成就一…  相似文献   

13.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14.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20,(4)
正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讲述: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徵监斩,老龙向唐太宗求情。第二天太宗故意留魏徵下围棋,谁知午时三刻魏徵沉沉睡去,在梦中斩了老龙。老龙怨恨太宗,阴魂不散,闹得唐太宗夜不能寐。后来秦琼和尉迟恭站在宫门外保驾,老龙才不敢再来扰乱。太宗命人画了二人的形象贴在门口以保平安,也很管用。此事在民间流传开来,百姓们纷纷张贴二人画像,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代代流传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唐初名将,其中尉迟恭(585—658  相似文献   

16.
漫话年画     
漫话年画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布置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我国的年画起源于雕版印刷之前。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不能入眠。有位大臣进言:派武将夜守宫门,必能驱魔。太宗听后,乃令大将军...  相似文献   

17.
唐朝“贞观之治”的空前盛世与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用人思想的高明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非常重视用人,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他说:“朕今勤行三事,……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自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他认为只有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已明察到能否得才、用人乃李唐王朝的安危所系。因而,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非用其人,必难致治”。唐太宗把“为官…  相似文献   

18.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之一,习楷书之人,无不奉为圭臬,加之魏征撰文,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文章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内容充溢着克己爱民、社稷为重的民本主义精神。当年魏征借奉敕撰文之机,以溢美之词,对唐太宗言规谏之意,“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道理深刻,言辞恳切,比之《谏太宗十思疏》亦不逊色,对当代党员干部提高修养亦有教益。  相似文献   

19.
<正>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并不排除贤能人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然而,人才的发现与使用,并不能手到擒来,其中学问大着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才观就很耐人寻味。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唐太宗对管干部的大臣封德彝说:"理政使社会安宁的根本,就是得到人才。近来我让你推举贤能,怎么没见你推荐?"封德彝回答:"我虽然愚鲁但不敢不尽心,但是,如今确实没有特殊人才。"太宗说:"前朝贤明的帝王用人就像使用器皿,都是选拔人才在当时,不是向别的朝代借  相似文献   

20.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