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院近年受理的离婚和民间借贷等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告在向法院起诉时提供的被告居住地不实,致使法院无法向被告送达。对此类案件,我们在立案时虽然严格审查把关,但仍避免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由于此类案件的被告大部分属于无固定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有的户籍所在地属空  相似文献   

2.
当前,针对不满鉴定意见而引发的鉴定纠纷,当事人常采取多种维权方式,除鉴定投诉、信访上访外,有些会直接向法院起诉社会鉴定机构。通过研究发现,当事人起诉社会鉴定机构案件的裁判结果多为驳回起诉或诉讼请求,解决鉴定纠纷的效果不佳,且由于存在审理裁判困境,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似乎觉得相当棘手。为了解决鉴定管理与诉讼规制未紧密衔接而衍生出的鉴定纠纷,以及倒逼鉴定机构/鉴定人重视提升鉴定质量,有必要合理构建当事人起诉鉴定机构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共商。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系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事实或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他们评价的行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的有关法律问题。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被告,有二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其一,被告是从事新闻事业的法人,还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采编部?还是三者都成为被告呢?从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4.
正一、证据保全措施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的适用情况(一)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申请证据保全措施的常见类型司法实践中,近几年来因侵犯商业秘密而起诉的案件数量相对稳定,占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比例一直比较低,因而真正采取了证据保全措施的案件数量也比较有限。经过对相关案件分析,我们认为,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申请证据保全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原告往往申请法院保全被告的财务账册、记账凭证、合同、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等,以证明被告  相似文献   

5.
支持起诉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之一,目前支持起诉范围涵盖了民事和行政诉讼两个领域。在民事诉讼领域,有关赡养、扶养、抚养等道德诉讼案件支持起诉情形比较少,各地检察机关虽有探索,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此类案件的支持起诉,为民行检察工作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家庭稳定造成了冲击。当前,基层法院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比例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案件多表现为女方起诉男方、留守方起诉外出方和诉讼主体年轻化等特征。司法实践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审理存在被告出庭率低、证据收集难和调解难等现象。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的成因、特点和审判困境的思考能为提高案件审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民行案件提起公诉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河北法学》2001,19(1):59-61
所谓民行案件提起公诉,以笔者之见,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民事法律的规定,侵害了国家、集体和公民的重大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检察机关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其民事责任的活动。民行案件提起公诉,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纯公诉性起诉。所谓纯公诉性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严重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集体组织重大权益的民事行为,而又无人起诉的或不能起诉的,由检察机关查清事实,获取证据后以国家利益代表人的身份向法院起诉,并以民事当事人身份参加诉讼的活动。这种诉讼,检察机关是诉讼参与人,…  相似文献   

8.
浅谈对尸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良 《中外法学》1994,(3):35-37,48
<正> 据报载,某地殡仪馆因烧错一具尸体,被死者亲属诉至法院,旋即被判决赔偿亲属损失并赔礼道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还发生一起一家大医院解剖病员尸体作病理分析而被病员亲属以侵权起诉的案件,此案是全国首例因医院解剖尸体被起诉的案件,引起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地法院已判定医院败诉。据笔者所知,还有地方发生过殡仪馆错发、遗失死者骨灰而引起诉讼的案件。可以预料,此类涉及尸体的案件,以后还会发生。这些案件,涉及尸体的法律属性、亲属的权利、处理尸体的有关部门的权利义务等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对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的规定,固有加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行政公益诉讼对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检察机关开展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试点期间,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是否应受起诉期限的限制及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起诉期限区间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并未解决上述问题,导致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起诉期限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0.
【裁判摘要】一、民事诉讼原告起诉时列明多个被告,因其中一个被告的住所地在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辖区内,故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权。其他被告如果认为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没有管辖权,应当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未在此期间提出异议的,因案件已经进入实体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从检察机关受理到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起诉,从叶榭镇政府提起诉讼到法院判决污染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共历时三个月。这是上海市法院首次以判决形式支持环保领域的督促起诉,为今后此类案件的审判提供了范例。本案的成功判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检察机关担负公共利益守护者的职责就上述案例来看,污染者虽因污染环境罪被判处刑罚,但其侵害公共环境利益而产  相似文献   

12.
董灿 《法制与社会》2012,(8):102-10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单一化的审判程序不能满足各种类型的案件。针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下落不明被告被多次起诉案件,本文建议引入典型诉讼制度,即对照其中一件典型案件的审理,后诉案件可以采用更简便方式审理终结,同时通过对被告异议权的设置保障下落不明被告利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大家共商.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就是附着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载体上的信息以对事实的歪曲或凭空构想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或向公众传播那些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信息(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的本来面目,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等.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法律问题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理论在投毒杀人案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毒杀人案件因犯罪分子行为隐蔽,证据不易提取,证据问题一直困扰着侦查、起诉、审判等各项诉讼活动。近年来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本文试图以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投毒杀人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投毒杀人案件的现状,说明案件的证据问题是公正处理此类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投毒杀人案件证据的归纳、分析,研究此类案件证据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探讨此类案件定罪的完备证据体系和审查、运用证据的一般证据法。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判决被告偿付原货款3万元。但被告不服,在该判决生效后向检察机提出申诉,检察机关根据案情提出了抗诉。法院在再开庭时,原审原告拒不到庭参加诉讼。请问对此类情,法院能否按原审原告撤诉处理?河北读者黄民民同志:民事诉讼是由原告提出起诉而成立的,如果原告无当理由拒不到庭,便可视为其放弃了诉讼要求,因此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但,由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引起的再审案件,原审原告无当理…  相似文献   

16.
聂林芳 《经济与法》2001,(10):24-25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因错告他人而导致败诉的情况,在原告错误起诉的情形下,被告因原告错误起诉而被动地进入诉讼程序。为了免除败诉的危险,他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进行诉讼,这样就导致被告的财产损失。在原告错告的情形下,被告能否再起诉原告,要求原告赔偿因错告而造成的损失?2001年6月8.日《法制日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个案例:两原告是一对沈姓姐妹,她俩向法院诉称,今年2月20日,王先生以她俩侵占其所有的安西路412弄某号房屋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她俩立即搬出该房。  相似文献   

17.
始自2000年3月,中国大陆先后有几十名消费者以其购买的笔记本电脑存在质量瑕疵为由起诉东芝公司;近来又发生了“三菱汽车”事件和“日航”事件,日前的银广夏事件。对这类原告人人数众多且无法确定具体数额的共同诉讼,称之为集团诉讼。集团诉讼是一种特殊诉讼形式,即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且一时难以确定的案件的集体诉讼。其中有自然人或法人的起诉,有多个人的共同诉讼。 目前我国法律对集团诉讼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法院通常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3条或者第54条的规定,把它当作人数可以确定并确定在具状起诉的原告人数范围内的案件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中,民事违法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现象客观存在,而此类案件由于诉讼主体的缺位或者诉讼主体怠于起诉使得受损的利益难以救济。目前,一些地方检察机关民事督促起诉的做法,是灵活运用法律进行的一种工作机制上的创新,虽然也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注定它只能作为一种治标之策。因此,在治标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治本,即建立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提起民事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所涉疑难诉讼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在 《法学评论》2006,24(6):139-147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或其亲属将事故责任人与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起诉,法院据此作为共同诉讼处理,与现行共同诉讼制度之规定并不相符;而将履行职务行为的司机与其他主体一同起诉,则存在着被告不适格之问题。一般情形下,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救治的医疗机构起诉保险公司,其并不具备原告适格。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怠于行使请求权,致使自己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时,应当承认医疗机构的代位权和原告资格。受害人为“无名氏”且因该交通事故而成为无意思表示的“植物人”时,关于医疗机构能否以原告身份诉请事故责任人和保险公司支付医疗费用的问题,应当分别不同情形予以处理;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认定受害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为其指定监护人之特别程序与追索医疗费用之通常诉讼程序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蕊 《人民司法》2012,(22):98-101
【裁判要旨】人民法院对原告的起诉负有释明的指导义务,在不影响被告及第三人诉讼权利的情况下,原告增加诉讼请求以使其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原告因拒绝变更被告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后,又针对同一行政行为起诉的,属于重复起诉。原告通过信访程序救济权利不是耽误法定起诉期限的正当理由,但信访部门或者有权机关在起诉期限届满前已经承诺处理信访事项的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