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速读     
《人民公安》2009,(6):11-11
“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相似文献   

2.
齐瑶 《台声》2013,(2):76-77
从小便知道,我的老家在台湾,那里是生养妈妈的地方,那里是妈妈成家后牵肠挂肚的地方……长大后,在课本上圈起地图上小小的地方,悄悄告诉同桌这里是台湾,台湾有我好多的亲人,从那时候起,能去台湾见亲人,成了我和妈妈一样的梦。  相似文献   

3.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4.
慈善快乐     
《中国残疾人》2009,(9):7-7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台湾,采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来讲述我眼中的台湾。然而短短的9天,若谈人文、谈理念,对我是一个太心虚的命题。所以,在这个“稀有版面”,我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些人和事,让“慈善”这个词在我眼前活脱脱地跳动,快乐,并充满教益。  相似文献   

5.
从1993年至1994年,我前后3次去我国的宝岛台湾。一次是去讲学,叫做“京剧之旅演讲团”,先后去了17所大学和近10个文化中心,台北、台南、高雄、新竹等地转了一圈,知音者不少。我国台湾和美国不同,懂戏的居多,我第H次带10人小队演出6场的感受也很深刻,和祖国大陆一样,他们是识货的I最大的特点是不保守,香港吃老腔老调,台湾却喜欢新戏,承认戏改和创作。当然他们眼里也不揉沙子,也要看最好的,过俩的。他们接受了我的表演和流派,欢迎我下次再去…多么盼望今后两岸通航,直通北京,那么,台湾那些很好的新剧目及优秀的演员,也应…  相似文献   

6.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7.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8.
高雄日记     
随手翻翻我过去当海员时的《航海日记》,有一段去台湾高雄的经历一直未能成文。以前觉得这段经历也就如我当海员时司空见惯的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没啥新内容。以后又觉得它关系到海峡两岸关系,不好写,就是现在拿出来,虽说帮助读者对宝岛台湾加深了解起不到多少作用,但可让读者体会一下17年前我去台湾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9.
曾经参加过台湾创意产业界在武夷山举办的一次交流活动,耳闻台湾的创意文化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共建筑景观方面,而且在生态农业园区自然景观方面,活跃的创意文化更是新奇叠出。不久前我有幸去了一趟台湾,除了一路观光,我还留心台湾创意产业方面的信息。让我感兴趣的是:就连普通的一些轻工产品制造,也寄寓着独特的文化创意。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巴桐     
真正的巴桐化夷巴桐是香港知名作家,以前我读过一些他的散文和诗,觉得他很有灵气和才华。没想这次去台湾,在香港却有缘与他相识。我们见面虽只有两次,但他豪爽大度,快人快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节前,我和元隆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关师应邀去台湾访问,由香港过境...  相似文献   

11.
刘建林 《台声》2014,(1):50-51
2013年是我与《台声》杂志结缘的第二个年头。在写了名胜古迹后,突然觉得应该用自己擅长撰写历史人物的方式去诉说台湾。就这样,我开始了用历史人物触摸台湾历史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柏连学 《台声》2007,(7):71-72
如果你到台湾没有去过台北迪化街,你只能算是到岛一游,不能真正了解台湾,更别说了解台湾历史。当我走进台北迪化街,置身于繁华古雅的小巷,仿佛历史的烟云从我眼前拂过,我感到是那样地熟悉,又好像是那么地陌生。古巷空街,不知又响起了谁的脚步,他或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总之我是迷上了这条神秘而斑驳的小街。  相似文献   

13.
宝岛乡愁     
周振华 《北京观察》2010,(12):45-47
近些年,常听朋友这样说:“我去了趟台湾,这圈走的这辈子都难忘,不虚此行啊!”看得出,台湾留给每一个去过那里的祖国同胞的印象都是真切的,透彻的,刻骨的。每每谈起这个话题,这些人都是滔滔不绝,甚至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14.
陈嘉欣 《台声》2023,(3):109-110
<正>“你为什么想来台湾念书啊?”“嗯……想出来看看,扩大和这个世界的接触面吧!”在台湾待久了,很多陆生大概不加思索,就能条件反射地解释“为什么要来台湾”这个问题。我来到台湾,好奇台湾长什么样子,于是开始旅行。大一的时候去台东鹿野,我在那里和一个伯伯种菜、钓鱼,帮他煮饭,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5.
12月的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季节。应台湾医师公会的邀请,我作为访问团团长,和省内八位医学专家共同组成“黑龙江省首届赴台湾医学访问团”,前往台湾访问。12月9日,我们乘航班从哈尔滨出发去香港,10日转机去台湾。当日下午,飞机缓缓地滑落在台北市的中正机场。抵达台北市后,我们受到了台北市医师公会邱孝展理事长等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邱孝展理事长主持了晚宴,并致了欢迎词。他对海峡两岸相互友好访问和加强医学合作与交流表示了诚挚的愿望。我代表黑龙江省医学访问团也表达了大陆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渴望了解台湾…  相似文献   

16.
年到75岁,1999年春能率大陆作家代表团到台湾去作文化交流,这曾使我有一种似在梦中的感觉。到台湾后,50年前去台湾的一些熟识的前辈、同学、亲戚,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有幸见到的也已白发苍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感慨。老同学宗之珍女士,是已故的北大名教授宗白华先生的妹妹,赠我一件“礼物”,是1948年3月间我写的刊登在台湾《新生报》上的《访问胡适博士》一文。这篇旧作我早已轶失,看了自然又引起了我那段珍贵的记忆。胡适博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会不研究他的。我觉得哪怕文中只写了他的…  相似文献   

17.
石英 《统一论坛》2006,(3):48-49
前不久的台湾之行,虽只十几天,却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去之前,与许多人一样,心向往之的多是阿里山、日月潭等风景名胜。但当去过之后,在饱览山水胜景之外,反而对台湾城市的市街印象更深。原因想是风景名胜,各地相似处不少,而台湾城市的市街倒是颇具特色。不论是大、中、小城市均有自己的特点和引人注目之处。  相似文献   

18.
李吉双 《台声》2011,(9):66-66
去台湾的第四天,受朋友的邀请,我们去了台中市。据说这是一个颇具台湾传统特色的城市。进入台中,当我们搭乘公车前往东海大学的路上,我听到了坐任我前面的一位老人用标准的大陆口音在向人问路。原本以为在这异乡遇虱了同乡,大家没准还能交换一下出行心得,于是就向他打了一个招呼,却没想到眼前这位老先牛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的一位老兵,而60多年的经历竟没有让他改变乡音。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20,(18)
正2013年大三第一学期,我来到台湾台中的静宜大学,开启我交换生的学习生活,以前曾多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现在终于实现了。高中时候迷上看台湾的综艺,看《娱乐百分百》里面小猪小鬼讨论的台湾好吃好逛的地方,看《大学生了没》里面聊台湾的大学生活,我便萌生了一定要去台湾看一趟的想法,但那时大陆到台湾旅游还没有开放,所以我一直只是幻想去台湾的场景。高考过后的时候已经开放了跟团游,  相似文献   

20.
饶颖奇 《台声》2010,(10):15-15
我是台湾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我不仅仅代表客家,我还有很多身份。为了两岸和平发展和交流合作,国民党重新执政前.民进党执政时搞“去中国化”,不跟大陆来往了,我越来越觉得紧张.生怕大陆的领导误判台湾的主流民意,所以2002年10月我就带领着“立法院”的委员、大学的教授到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