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旅游业带动区域全局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产业融合,具有战略地位突出、创新业态众多、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等新特征。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出发,旅游产业融合应综合考虑多种融合路径,并从全业融合格局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6,(6)
作为全国首个国际旅游岛和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省份,海南旅游业肩负着改革创新发展的多重使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应加快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催生新业态、融合产生新动力,而这种融合既需要实现创新思维和安全可控的辩证统一,又要在顶层设计和要素供给上有新举措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概念被推向全域旅游业风口。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由单一化旅游转向高质量、全域性旅游模式,这对拓宽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法治视阈,为拓宽旅游新业态发展下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规模、深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7,(6)
全域旅游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向,它充分显示了发展"旅游+"的新业态。它不仅符合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且能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还将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给传统旅游业带来很大挑战性,将涉及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乡村生产发展产业、乡村集体土地权属、集体所有制与共享机制关系、基础设施投融资等相关法律问题。探索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焦点和重点,也是构建发展全域旅游有关机制的法治建设内容和重要保障环节。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7,(3)
<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历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62家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苏州榜上有名。苏州旅游再次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开启了全域旅游的新探索。一年来,苏州市旅游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率先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着力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协调能力,积极提升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水平,突出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和新业态培育,创新开展境内外营销宣传,全力打造苏式服务新体系。2016年苏州预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61.78万人次、同比增长7%,旅游创汇21.62亿美元,同比增长8%;预计将接待国内游客11241万人次、同比  相似文献   

6.
<正>旅游产业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在全民旅游时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日渐成为发展趋势。伴随着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旅游+"正创造出无限可能,"加"出全域发展新活力。在云南,全省结合自身特色,大胆推进"旅游+"实践探索,"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会展"……一系列新业态搅动云南旅游  相似文献   

7.
正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群众需要、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空前旺盛,全域旅游、全民旅游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路径。我们要深刻把握全域旅游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一场重大变革、一个综合载体、一项美丽工程的重大意义,抢抓全域旅游发展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旅游业发展也步入了全域旅游新时代。要深入  相似文献   

8.
王成 《前进》2017,(6):45-47
<正>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晋中成为全省首家入选地级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晋中文化旅游步入了转型升级快车道。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推动晋中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首先,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9.
增加环保意识是旅游产业政策创新的驱动力,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通过政策创新行为为旅游业获得竞争优势。并非所有的政策工具都能够为旅游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政府要引导旅游投资与环境监管运行,强调面向人民群众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业态创新与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0.
杨培玉 《人民论坛》2010,(7):214-215
增加环保意识是旅游产业政策创新的驱动力,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通过政策创新行为为旅游业获得竞争优势。并非所有的政策工具都能够为旅游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政府要引导旅游投资与环境监管运行,强调面向人民群众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业态创新与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正广东省经济社会发达,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新业态创新优势突出,旅游收入、旅游人次、入境游等指标长期稳居全国首位。为学习广东省在建设全域旅游特别是发展城市旅游、入境游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持续创新开展省人大常委会助推旅游强省建设系列活动,推动我省早日打造成国际知名全域旅游目的地,省人大常委会外侨民宗工委会同省旅发委于6月赴广东省调研全域旅游工作。调研  相似文献   

12.
正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大,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革命,发展路径的转  相似文献   

13.
杨大明 《中国发展》2007,7(1):120-123
旅游业的实践和发展越来越告诉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当前,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正处于旅游经济迅速增长、旅游业态重要转换、旅游产品创新拓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旅游精品在旅游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更加突现,这一点就绍兴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旅游业受到了直接冲击,预约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出现,呈现出低密度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高质低密"新常态将促进我国旅游企业加强自身内功修炼,倒逼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注重提升内涵、立足社会资源导入,真正构建旅游业"高质低密"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需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便利条件;突出鲜明特色,打造民族地区重点项目;加强政策引导,保护民族地区生态和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16)
正近年来,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三亚市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内的城市,正在以依法治旅、从软硬件双重发力、推动旅游产品提档升级等方式,探索全域旅游的实践。近年来,全域旅游的实践被国家高度重视。全域旅游的概念在三亚市正日渐普及,不少景区正摸索实践中。2016年2月14日,国家旅游局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我省正在全力推进"点线面"相结合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径。在此背景下,海口市结合城市建设新成果与旅游新元素,不断推出新的线路、产品与生活圈,为海口全域旅游建设注入新活力。"最美乡村"评选助力乡村精品游升级为推动全域旅游,做好"点"的基础工作,今年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发展国际化、旅游服务信息化,推动旅游业在创业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新的时代,我国旅游业也对旅游发展战略予以了重新调整和定位,全域旅游应运而生。对于旅游业来说,这是一场意义重大且深远的变革。在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限制下,以旅游景观为主体的区域旅游外延式发展面临重重阻碍,此时,文化旅游的优越性逐渐凸显,由于文化的载体形式以及传播路径更加多样化,因此文化旅游能够有效突破地域与空间限制,从而在全域性发展具备了内在基础。文化演艺事业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适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省全域旅游经过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创建水平不平衡、纵向发动不够扎实、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创建工作有待深入等不足。为将我省的全域旅游工作引向深入,进一步实现全省旅游发展质的提升和跨越,建议:一、做好旅游业顶层设计,改革全域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决策和协调双层分置,各部门密切协同"的旅游工作机制。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三方面的关系,促进旅游要素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