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件与南京有关的事触动了我。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我的老乡程平源来看我,他是来参加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一个农民工座谈会的。他递给我一本刊物——《中国工人》2010年第1期。头条文章,就是他和清华大学沈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潘毅教授合写的调查报告:《谁的责任——张家界籍建筑风钻工深圳集体罹患尘肺病调查》。  相似文献   

2.
我慢慢地翻阅两本《四川统一战线》杂志,一本是1986年的创刊号,一本是1994年的第一期。我比较着,欣赏着,眼前这两本刊物,经过8年的风风雨雨,无论版面还是内容,都使我感到亲近和愉快,“创刊号”朴实无华,现在这一期别具风采,它们都萌芽于那方沃土。看着他,我仿佛又嗅到了那片园圃的泥土气息……  相似文献   

3.
跨入2008年的门槛之后,我的思绪几次追溯到1908年——那一年距今整整一百年。1908年,“维新”失败的光绪皇帝和昏聩保守的慈禧太后相继”驾崩”,腐朽的清政府风雨飘摇。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在经济腾飞的中国举行。我就想,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做梦都不会想到,一百年的中国社会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此,我想以十年为期,简约地回顾一下这一百年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4.
读到《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金春明先生的《一点补充和思考——读〈毛泽东江青结婚,中央有无“约法三章”〉》,一篇是郭汾阳先生的《也谈“约法三章”及其他》,非常高兴。这两篇文章都是由我发表在2008年第8期《同舟共进》上那篇关干“约法三章”的文章引起的,我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兴奋——这不是客套话,确确实实是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5.
重返绿荫园     
4月,我首次回到阔别40年的出生地——印尼廖内省丹绒槟榔市,参加母校廖内端本华校96华诞庆典。端本学校早已灰飞烟灭,当地唯一保存原貌的华校中华学校,也更名为“民丹学校”,不再保留华文课程。但那是父母工作了20年、我生活了14年的地方,校园纵然荡然无存,它在我和母亲心中的地位却丝毫没有改变。从福州出发前,97岁高龄的母亲就再三叮咛:一定要去端本学校看看,一定要去绿荫园看看……  相似文献   

6.
在我所保存的相片中,有一些年代久远、纸质已泛黄的照片,它们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不论在蕉风椰雨的印尼,还是在北国历经的种种变迁,甚至在严查海外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始终珍藏着这些照片,因为它们保存着我少年的记忆,保存着我对母校——振强学校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2,(7):57-57
都说每个人的舌尖上都有一个故乡,而我的舌尖记忆当然少不了我的“故乡”——厦门。今年5月,因着毕业十年聚会的缘故,我得以重返厦门。去之前就想好,这趟厦门之旅是休闲之旅,吃货之旅。蛤蜊煎、南普陀素饼、鼓浪屿馅饼、黄金香肉松,还有好吃的南方水果,一定要尝个遍。对于这些美食的想念和渴望,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味,更因为附着于它们身上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小山 《福建乡土》2009,(2):30-30
为了花圃中的玫瑰我会放慢脚步——吐香的玫瑰对清早若有所思 可为了狗尾巴草和猫耳菜我干脆坐下来——它们要求我和它们亲密一会儿真正的郊野!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不能说伽利略的反驳合逻辑──答张维真同志李同盛贵刊1993年第4期发表天津市委党校张维真同志的《伽利略的的反驳合逻辑——与李同盛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我在贵刊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伽利略的反驳不合逻辑》一文中的观点提出批评,对此我深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第六期《世纪》刊发了传忠先生的《从马思聪未能回国谈起》一文,文中把马思聪未能回国的原因,归结为我写了《思乡曲——马思聪传》,这令我惊讶,有必要说明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两本很有趣的书;更重要的是,它们及时地给中国读者带来了有用的思考。近年来,企业管理、职场谋生之类的书——尤其是引进版图书,早已屡见不鲜。但如果把这两本新书——《致加西亚的信》和《六西格玛的力量》并置在一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简而言之:究竟什么才是现代管理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建构新文明——人道原则与新残疾人观》一书已于去年5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周学之同志认为那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本刊2002年1期)。丁启文先生比我参加残疾人工作早,且年长,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孙宗鉴 《黄埔》2009,(6):33-33
我于1943年冬从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十八期毕业,分发到第一师,驻防陕西潼关。我们去了3位同学,我下到二团,王团长是黄埔六期前辈,他热烈欢迎我的到来,坦言很久没有本校同学分发来一师,并告诫我这里是前线,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大西北较清苦,应牢牢记住学校大门两侧标语——“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他又扼要告知我本师两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各位居民请注意,我是咱们村的社区民警小崔,由于我本周的工作有变动,周一和周三的太极拳学习班改到周二和周四,周六的书法学习班不变。请大家相互转告!”——2012年2月6日中午,响亮的声音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铁佛寺新村的广播里传出。  相似文献   

15.
《同舟共进》2011,(2):79-80
广东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2010年下半年,《同舟共进》不少文史类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第8期的《朱、毛为何没有做“第二个石达开”》、《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第9期的《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第10期的《陈独秀:龙性岂易驯》、《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在1964》、《丁文江:一位值得注意的民国人物》,第11期的《阅尽风霜君已残——曹禺之憾》,第12期的《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还有第11、12两期连载的《“上海王”柯庆施》。  相似文献   

16.
黄凌 《人大建设》2002,(6):32-32
3月初的一天下午,我正在起草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文件,通讯员小侯急匆匆地敲开了我的办公室,举起一本《人大建设》杂志在我眼前晃着,手舞足蹈地说:“恭喜你。又上了一篇!”这是2002年第2期《人大建设》杂志。我从小侯手里夺过杂志,一下子翻到目录,“拔‘钉子’记”几个字在我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7.
树高千尺     
最近在新出的《柳江文史资料》里读到一篇文章:《我的二十年退休生活》。但是,文章作者韦日荣的名字已圈上了黑框。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韦日荣原为柳州地区行署副专员,1984年退休后,他自愿回农村老家——柳江县上龙屯定居。2003年秋,我和县党史办的同志去看望他时,80高龄身体欠佳的他,还在整理将要出版的第二本书稿《夕阳异彩》,写他的新作《我的二十年退休生活》。2004年5月3日,他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8.
蔡嘉仁 《黄埔》2006,(4):30-31
我原是黄埔军校六分校十九期学生(日本投降后,六分校奉令撤销,我考入成都本校,毕业于二十期步兵科),校址在桂林郊外的李家村。那里山青水秀,相思江水碧波荡漾、清澈如镜,蜿蜒曲折环绕于整片营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军校山水甲阳朔”的美称。  相似文献   

19.
我知道许多企业,甚至大多数的企业一直有一本厚厚的员工手册,上面写满了各式各样的规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你多久休一次假,对说粗话的规定,损坏布告牌怎么惩罚。规定这.规定那,什么都规定,多如牛毛,甚至连写这些规定的人都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差不多每隔一年他们会对手册作出修改,只会增加更多的规定,却很少根据社会变化,放弃或更新其中一项。因此,企业充斥着令人目不暇接的规定,而没有人能记住它们,包括编写规定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20.
修瑭 《台声》2009,(7):53-60
嘉义县与嘉义市同称“大嘉义地区”。事实上也很难将它们分开——都地处嘉南平原,嘉义县严严地把嘉义市包围在正中;而且,它们有着相同的开发历史——300多年前,这里大致是原住民邹族及平埔族的活动范围,吉名“诸罗山”。1788年,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到了1920年,又出现了嘉义市、嘉义郡的不同地名。1950年改设嘉义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