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宝文 《侨园》2012,(11):42-43
1891年夏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下令在山海关设立北洋官办铁路局,组织人力、财力续修古冶通往临榆县(当时山海关的名称)铁路,继而与唐津铁路连接成津榆铁路。紧接着又将这条铁路由山海关向关外延修,建成了连接关内外铁路交通的枢纽干线一一京奉铁路。八国联军入侵1894年6月,修通了津榆铁路,山海关车站被选在山海关城南关一个靠近长城的开阔场地修建。原本是朝廷驻军演武的教军场,一直比较冷落、少有居民的南关一带,随着铁路车站的修筑,迅速繁荣起来。一时间,不少货栈、商店、作坊等平地而起,新的商业区、住宅区和电报局、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8,(34)
编者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1900年8月14日,英、法、德、日、美、意、奥、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5日凌晨,清朝慈禧太后带着十几位王公大臣携光绪皇帝仓惶逃奔西安。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东方文明古都在西方列强的野蛮践踏下一片凄凉惨淡。20世纪的中国历...  相似文献   

3.
王宝文 《侨园》2013,(6):59-59
<正>辽宁绥中县前卫古城原称广宁前屯卫,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城堡,它距山海关城东35公里,比现在的兴城古城还早35年,前屯卫城是山海关外第一座卫城。前屯卫在明代军事防御上发挥过作用,是相对于宁远、锦州的战略后方,在明清战争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由于岁月变迁,前屯卫城已经湮没在历史中,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远去。更因这座古城建造的比较粗糙,完全用土夯建造的,因此经过610多年的风雨洗礼,这座饱经战乱的明代古城逐渐消失了……明代初年,为了巩固山海关外的边防,防御蒙古部落侵扰,在今天的辽宁  相似文献   

4.
柳笛 《侨园》2013,(9):47-47
<正>前所古城坐落在山海关城东18公里处,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这座充满苍凉的古城、昔日的军堡、旧时的要塞、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只能在瑟瑟的寒风中诉说着着往昔荣光。前所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距今已有580余年历史,是辽东指挥叶兴所建的千户所。它的原名叫急水河堡或中前千户所,是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前屯卫管属七个  相似文献   

5.
杨彦君 《学理论》2009,(21):118-120
731部队的核心机密是细菌战和人体实验,而“特别移送”档案是能够直接证明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原始文件。本文把侵华日军要塞的修筑同被“特别移送”人员所被捕的地域结合起来分析,探讨“特别移送”和秘密修筑要塞之间的某些联系。并藉此,探讨1940年以后“特别移送”所按照的标准和尺度,略论731部队同各级宪兵队、伪满警察之间相互勾结、共同犯罪的行为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6,(12)
正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5周年。当年,各地涌现出很多令人钦佩的为民主革命而战的人士,其中顾人宜就是辽宁革命的先驱,被称为打响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的人。一顾人宜,字凤彬,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州顾家岭(今新金县星台镇顾家岭村)。顾人宜自幼读私塾,后善长针灸医术,乐于帮助贫苦乡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各地  相似文献   

7.
裘真 《学理论》2009,(7):197-197,199
《清史稿&#183;列传》曾对李鸿章记载道:“论日:中兴名臣,与后事相终结,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中,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1980年版《辞海》李鸿章条下的注释为:李鸿章,清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继而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与太平军作战,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调剿捻。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经济、军事大权。从六十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的“自强求富”洋务事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对外一贯妥协投降,与英国签订《烟台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8.
1900年,已经年过花甲的慈禧太后,突然奋起余勇向八国联军宣战,发誓要把洋人全部赶出去,断绝与外国的所有关系.可惜,义和团并不是真的"刀枪不入",在八国联军的强大攻势下,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7月14日天津又陷落,8月14 H就攻到了北京城下.  相似文献   

9.
文文 《侨园》2014,(12):70-71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江山"历史的镜头聚焦在1954年4月21日上午,一列专用客车停在山海关车站的侧线上,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攻府主席毛泽东,乘坐专列来到山海关视察。在当地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毛泽东兴致勃勃登上了"天下第一关"城楼,尽情观赏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和山海关长城。毛泽东虽为国家领袖,可他也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人,他与大家谈笑风生,周围人也没有了拘束感。  相似文献   

10.
王凯捷 《求知》2014,(3):57-58
<正>69年前,天津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完全彻底的胜利。一、中国共产党是天津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史上,天津是最早投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地区之一。从19世纪末开始,天津人民就投入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到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就曾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  相似文献   

11.
宋洪斌 《侨园》2014,(8):33-33
清康熙年间,在朝廷荡平云南之乱后的一个初春时节,一位随康熙东巡(祭关外三陵及长白山)的朝臣,因为想念京城的家而一路上忧愁伤感。到了山海关仍然心绪悲凉。是年秋,他又受命与另两位朝臣率少量骑兵二赴关外,奔赴梭龙(今内蒙古索伦一带)、直抵北疆,执行绝密的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12.
初次试探父亲 1948年11月12日,辽沈战役结束.3日,蒋介石来电,要我父亲到南京开会,说是最高级的军事会议.那天,李世杰参谋长、张濯清总参议等等,都来劝他不要亲自去,让李参谋长代替去.怕蒋父亲扣在南京,不让回来了.  相似文献   

13.
1991年 1月 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着惩罚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旗号,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历时 43天的海湾战争共有美、英、法等国参战,投入兵力达 44. 3万人。在这场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中,多国部队基本完成了对伊拉克的预想军事打击,摧毁了伊拉克大量军事和民用设施。 作为“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具有全球意义的“热战”,海湾战争堪称惊心动魄。如今, 10年已经过去,海湾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去,但其影响和阴影却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4.
贝鲁特专电最近,以色列向黎巴嫩南部发动了自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军事行动。从7月25日开始,以色列发动“清算行动”,动用飞机和大炮对黎巴嫩南部的纳巴蒂耶、苏尔、赛达、西贝卡等地的村镇进行轰炸和炮击。在7月25日至29日的5天中,已有10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约30  相似文献   

15.
林楚 《侨园》2009,(4):48-49
南造云子是与川岛芳子齐名的日本王牌女间谍,两度谋刺蒋介石、收买国民党高官、窃取吴淞口要塞军事情报等,皆出自这位"帝国之花"之手.由于行动诡秘,半个世纪过去了,仍难觅一张南造云子的照片.   ……  相似文献   

16.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lll东和直隶(河北)爆发,标榜“扶清灭洋”,烧杀抢掠教堂教民,杀害传教士和其他洋人。为保护使馆安全,各国驻京公使要求调卫队进京。5月31日,经清政府同意,各使馆调进卫队300余人。其后,团民陆续进入京城,活动不断升级。6月10日,各国公使感到危险逼近,决定增调兵力保护。当天,英国海军舰队司令西摩尔率领2100余名八国联军,由塘沽登陆,然后,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中途遭遇义和团袭击。从此开始,一部分团民参加了周八国联军的战斗。  相似文献   

17.
王宝文 《侨园》2013,(7):49-49
<正>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徜徉于山海关古城内。迎着细细的雨丝,仰望高耸的城墙和巍峨的"天下第一关"城楼,我期许着透过岁月留下的斑驳印痕,寻找到390年前的遗迹。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有关关城的文史资料时,发现袁崇焕竟与关城有着密切联系。他曾两度在关城任职经略,当他带着辉煌的功绩和千古奇冤,走进笔者心里时,我为这里曾有过一位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而骄傲,更为他的蒙冤惨死而悲愤。我抚摸着城墙上的箭垛,极目向东望去。穿过朦胧的烟雨阴霾,仿佛看到了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下旬,明朝与后金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决战,明军惨败。从锦州通往山海关的大道上,到处是败兵和难民。他们哭喊着,乱纷纷地向关内拥来。在呼啸  相似文献   

18.
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中,记录着周均时、黎又霖、王白与、周从化、李宗煌五位民革党员将身许国,浩气长存,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身负凌云万丈才 周均时四川遂宁县人,生于1892年11月8日。在校读书时,每当老师讲到甲午战争、庚子八国联军入  相似文献   

19.
王虹 《瞭望》1996,(43)
9月27日,阿富汗新兴武装力量“塔利班”占领首都喀布尔,并于当天绞死了在联合国驻阿机构避难的原总统纳吉布拉,令世人震惊。目前,“塔利班”虽控制了首都,但其它派系现呈联合之势,这预示着灾难深重的阿富汗将陷入更深层、更持久的流血冲突之中。 阿富汗灾难始于1979年12月苏联的大举入侵。阿富汗人民历时将近10年的抗击,终于于1989年2月15日赢得了这场抗苏战争的胜利。之后,于1992年赶走了苏联扶持的纳吉布拉政权,但人民期盼的和平并没有回到阿富汗,各游击队之间为争权夺利,又拉开了内战的序幕,残酷的内战已达4年之久。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有普什图、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他们分别占人口的50%、26%和8%。普什图族于1747年后一直控制着全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达两个多世纪,但在打退苏联入侵之后  相似文献   

20.
万光 《瞭望》1984,(23)
一九八二年六月六日,以色列出兵大举入侵黎巴嫩。阿拉伯舆论把它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的特点、意图和后果,经过两年时间的暴露显得更加清楚了。战争发动者以色列在军事上得逞于一时,却在好些方面陷入了严重的困境。战争支持者美国一度在中东大占上风,却转入了不利的逆境。这场战争已经并且将继续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同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对整个中东斗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