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兰秀英  赫兵 《求实》2003,(Z1):236-237
大学生求职与就业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由过去的“两包”到现在的“两自”,这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及就业状况,特别是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思想动态,以便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于2003年初对我校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择业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我们共收到有效卷410份,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选择呈现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劳动力市场中供需平衡理论还是流动与竞争理论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如“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等现象,需要借助新的视角——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作为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存在“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争议,但至少都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政府要尽快建立竞争充分、制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完善之前,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取得各种证书、加强身体锻炼之外,还应该积累社会资本,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就业难”的状况,现今的大学生真是什么招数都使了个遍。从早些时候的“豪华简历”、“求职美容”,到最近北大研究生一掷万元的“天价面试装”,可无论怎样,这些招数好歹是奔着学成就业的“正途”。可如今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尤其女大学生的眼里,这些传统方法早已过时。原因无他,盖因就业原来可以“曲线”,而人生也不妨“豪赌”一把。眼下正值求职旺季,然而在沪上的一些高校,不少面临毕业的女大学生却放弃招聘会,整日往来于各婚介所之间,或是到人气颇旺的“大学生征婚网”上“挂牌征友”。而面对各种质疑,这些校园“急嫁族”坦然应…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我们通过对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助学贷款和论文剽窃等的调查,具体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的“名片”,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课,讲诚信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同时也是他们寻求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砝码。本文试图从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入手,以探寻解决大学生求职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身处世界各地的人发生关系。因此,网络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呈现出多极主体性、间接性和虚拟性以及直接性、平等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它促进了社会成员间交往的互动性、主动性和开放性。但是,由于网络空间固有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朝纵深化方向的发展。一、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1.网络沉溺。网络沉溺通常发生在“网虫”身上,这些…  相似文献   

8.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是什么呢?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时下,正是2006届大学生的求职高峰期。但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甚于往年。大学生就业难,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一是“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大学生付出了昂贵的学费,经历了4年或更长时间的校园生活,好不容易拿到文凭走出校园时,却不能被社会欣然接纳。为此,有专家指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投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宜宾市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三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自1999年至今年6月,全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登记求职人员达13万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2万人,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再就业7.9万人,其中国企下岗失业人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诚信失衡行为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丽英  刘波 《求实》2006,(Z2):232-234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过程中,受到了诚信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诚信失衡行为,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信任度越来越低,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因此,认真分析并审视大学生就业诚信失衡行为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显得非常重要。1.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失衡问题的表现特征及危害大学生就业诚信失衡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  相似文献   

11.
李鸿  胡宁 《新长征》2007,(8):61-62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昔日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人中龙凤”,如今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这说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小雨 《廉政瞭望》2008,(9):40-41
有观点认为,在当今的就业重压下,大学生毕业求职已进入“父亲求职时代”,为了给自己小孩谋得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家长们想尽办法,甚至不惜超越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诚信危机.为保证就业秩序的正常,有必要分析、探索毕业生诚信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诚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做好欠发达地区的劳动保障工作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和学习 ,就如何做好欠发达地区劳动保障工作谈几点思路。一、完善促进城乡就业工作体系抓好就业政策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是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1.突出抓好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财政投入 ,加快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 ,利用市场机制开发和配置劳动力 ,统筹城乡就业。2 .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代…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高校乃至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高校中,所谓“出口”决定“人口”,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难易不仅决定了专业的招生好坏,而且对学校或学科专业名誉的好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对青年群体的稳定也有着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晓芳 《求实》2006,(Z2):224-225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无数的方便与快捷,网络就是其中之一。推开21世纪的大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成为科技革命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可以说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交往等活动有了新的生产关系———网络人际关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高,渴求不断开阔视野等特点使其在新型的网络人际关系中迅速成为主力军,这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却也为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在我们身边,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社会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为了充分真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我们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形式,抽取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思想状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政治思想教育、就业选择情况等。一、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学历者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今年,1999年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高学历人才供给出现“井喷”,就业压力空前增强。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届毕业生尚有40万人未落实就业岗位,2003届的大学毕业生又将有212.2万人流入求职市场。有关专家估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在70%左右,也就是说在  相似文献   

19.
构建全方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的机率增高,由此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地方动态     
劳动保障部: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一、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三、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四、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