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独特的创造性和巨大的优越性。随着中国前所未有的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理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精心编织中国多党合作对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逐步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其中,制度自信是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源动力,要在历史经验、实践检验、制度活力中坚定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方案"是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对外话语体系的首要任务,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服人、敢于"亮剑"达到国际社会和民众对中国增信释疑的目的,提高对"中国方案"的认可度;着力打造"联通"桥梁是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对外话语体系的实践策略,通过打造"理念联通"、"载体联通"、"话语联通"桥梁,实现中外交流对话的有效畅通,将中国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构建国际话语权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新时代要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优化对外话语传播平台、关注国际利益契合点、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新时期重大课题。以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中国学论坛"10年发展历程为案例,剖析"学术外宣"的现实路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面临重要机遇期。  相似文献   

4.
大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整体软实力与综合国力不相匹配,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制和攻击,提升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中国要弥补软实力的欠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争取与我国整体实力相称的话语地位。破解话语困境须内外兼修,从塑造特色国际话语、扩展对外交流平台、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等几方面入手,为国家发展提供正面的舆论支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重心反映着本时代最鲜明的实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方式也反映着本时代最前沿指导思想的时代伟力.习近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国家层面,中国从不"挨打、挨饿"到不"挨骂"提出新要求,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内愿景;在国际场域,由"话语霸权"到"话语平等"规定新任务,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际图景;在世界历史中,从超越"霸权主导"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思路,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全球美景.指导思想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科学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导国际传播工作从理论基础上、理论发展上、理论逻辑上突出了新时代新要求新进路,揭示了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依据、现实要求和深刻哲思.  相似文献   

6.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顶层设计与实践经验,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特色的海洋话语体系.然而,中国海洋话语传播效果不佳且缺乏战略统筹,弱化了中国海洋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并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频频受到西方海洋联盟国家的污名化,陷入"有理难言"的困境.中国应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受众)和信息反馈等角度出发,系统探究海洋话语传播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提出优化对策,形成科学严谨、前后呼应以及"一地一策""一事一策"的海洋话语对外传播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炼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了历史教训。新形势下,立足实践,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容体系,面向世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传播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播网络,提升话语信息转换的敏捷性,形成及时有效的话语反馈机制,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增强思想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力量的聚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江苏对外文化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官方色彩浓,官民合力不够,文化交流层次浅;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不健全;结构性文化逆差大,等等。根本原因在于独立的对外文化工作战略体系尚未形成,造成了相应的保障机制缺位,还导致了工作机制建设不到位。对此,江苏对外文化工作要迈上新台阶,应把握三大前进方向:构建独立的对外文化工作战略体系;建立健全对外文化工作保障机制;建设一体化、联动式工作机制。进而,具体部署六点对策方案:工程牵引,项目带动;明确重点文化交流对象;打造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从"走出去"到"走市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数据库。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是关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进一步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前,中国国家实力增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全球传播秩序的重构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带来重要历史机遇,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分众传播、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保障力、精准度、接受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全人类共同价值站在世界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旨在打破不同国家和地域间的文化隔阂,赋能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对解构西方的“普世价值”话语霸权、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根基、提升中国的对外话语权和软实力等方面具有深层价值意蕴。当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仍面临传播环境阻滞、传播主体协同性不够、传播受众针对性不足、传播媒介影响力不强等多元困境。为此,应通过优化国际传播环境、整合国际传播主体、对国际传播受众进行细分和策略选择、打造国际传播媒介矩阵等多维路径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1.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以处理对美国关系为主,经历了从强硬抵抗向柔性对话转变。这表明俄罗斯对外政策处于转型时期,即从教条僵化向着灵活务实方向转型,表现出建构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国际体系对俄罗斯构成的障碍是其外交政策突破的重点,理解俄罗斯社会全面的转型是衡量对外政策走向的基础因素。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转变实质在于提升俄罗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并试图建立一个有发言权的新的国际经济制度,成为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为国内行为体利益偏好提供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思想。伴随着话语形式的演变,中国的政治话语走过了一个历时发展的历程。在叙事内容、讲述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的政治话语在国际话语生态中表现出很多独立性的特征。将"中国的声音"对外传播,翻译是重要的发声方式,其实质是用译释手段对政治话语内涵作出二度叙事,实现新一轮的话语建构和价值诠释。政治话语的国际化表达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形成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达到主动宣示自我的特征,从而在国际政治话语生态中保持自我价值并获他者认可,使来自中国的声音不仅被"听到",还要能被"听取"。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软实力的跨国传播已成为全球文化生态的表征,而跨文化传播研究不能忽略文化交往与变迁过程中媒体的角色与功能。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翘楚,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极具张力的权力平台和监约、推动力量。它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文化传播范式和传播环境,为跨国界和跨文化传播提供可能。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面临着传播观念滞后、传播能力不强,西方社会"信息霸权主义"威胁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软肋。中国要从完善传播理念和机制、创新传播方式、设定议程和框架、构建话语体系、抵制网络文化霸权等层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贡献着独具中国特色和世界价值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解读中国实践、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构建一整套为国际社会广泛认知和认同的话语体系。"中国智慧"话语体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的言语表达体系、理念阐释体系、交往共识体系、价值引领体系,具有历史继承性、实践创新性、学理支撑性、价值引领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创性、人民性、生动性、深刻性等话语特质。提升这一重要思想的话语影响力,需要加大群众传播力度,提升思想的群众认知度;扩展对外传播渠道,提升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优化传播内容内涵,提升思想的内生说服力;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提升思想的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不断提升对外话语的形式创造力、内容感召力、主旨公信力。大力弘扬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党制度蕴含的优秀政治文化和光辉灿烂的历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的理论研究、纵深的历史研究、鲜活的影视作品、丰富的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党制度历史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提升,但中国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我们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意识,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高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着力解决"有理说不出"的问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解决"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并将民族复兴基础上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民族复兴基础上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实现了若干次重大话语体系转型,依次形成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中国特色话语和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涵盖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学术底蕴、鲜活的时代特征、丰富的大众话语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基本属性,既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又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国际传播领域提出,“我们需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传播和智库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历史发端较早,但一直未形成一项大规模的文化事业。而从现代开始,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开始受到重视,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经典著作的对外传播甚至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内容,被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政方针。探讨典籍外传的当代意义及其理论建设和实践方略,是良性发展国家语言生活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典籍传播的价值、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关键问题做出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项社会文化事业形成一个更加理性和深入的认识,从而对建构一套具有学理意义和科学依据的研究体系有更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