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3月4日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向国会提交了1997财政年度《国防报告》,就国防预算、军事战略、建军方针、武器发展、全球部署等一一作了说明。其要点有三。 一是首次提出以“预防性防务”作为“防务三原则”中的重点,加强美军对世界各地区事务“和平时期的参与”。 佩里称,“冷战结束并未使国际冲突告一段落”,“新的危险甚至比冷战时更为复杂”。针对这种形势,他提出如下三条“基本防务原则:1、“预防性防务”:强调不要等“威胁”出现和形成才去设法对付,而应事先千方百计防止“威胁”的出现和形成。为此,美国将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等国加强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对中国进行遏制 ,美国近年来在继续强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的同时 ,积极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渗透 ,扩大军事同盟 ,以实现对中国的“合围”。美国在太平洋巳建成了一个多层次、大纵深的基地网。其“第一线基地网” ,由北起日本 ,经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东南亚至印度洋的4个基地群所组成 ,而其中的3个已对中国沿海形成了“合围”的态势。东北亚基地群以第7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的母港日本横须贺为核心 ,辐射至佐世保及韩国釜山、浦项、镇海和那坝等港口和海军航空站 ,形成了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基地群。这…  相似文献   

3.
魏庆 《党政论坛》2013,(8):61-61
以岛屿基地为支撑编织“海上马其诺防线”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湾到中国东海的这片辽阔浩渺的洋面上,有着星罗棋布的岛屿基地,部署了十余万人的军队、上百艘重型战舰、千余架高性能战斗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驻太平洋美军”。数十年来,凭借其强大实力,美军一直在细密地编织着一条环绕太平洋的“海上马其诺防线”:以岛屿基地为支撑,以舰队和飞机为机动。  相似文献   

4.
魏庆 《党政论坛》2012,(16):60-61
以岛屿基地为支撑编织“海上马其诺防线”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湾到中国东海的这片辽阔浩渺的洋面上,有着足罗棋布的岛屿基地,部署了十余万人的军队、上百艘重型战舰、千余架岛性能战斗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驻太平洋美军”。数上年来,凭借其强大实力,美军一直在细密地编织着一条环绕太平洋的“海七马其诺防线”:以岛屿基地为支撑,以舰队和飞机为机动。  相似文献   

5.
刘华 《党政论坛》2009,(16):58-58
5月9日,美国军方宣布,美国空军计划下月在日本冲绳部署12架美国F-22“猛禽”隐形战斗机,这是美国空军首次在海外部署这种技术最先进的战斗机。冲绳,是如繁星般点缀在壮美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中的关键一环,而第一岛链,在军事上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一股势力“封堵”中国的防线。  相似文献   

6.
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军将把7万士兵从欧洲和亚洲撤回本土,正式揭开了酝酿已久的全球性美军兵力部署调整的序幕。近10年来美国军队悄然进行的军事战略改革与整编,旨在走精兵强军之路。“9·11”事件加速了美军的军事战略调整速率,而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则更进一步地表明,冷战时期陈旧的全球军事部署格局根本无法适应美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反恐战争等  相似文献   

7.
克林顿政府在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为期半年的审议之后,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以“扩展战略”取代冷战时期美国长期推行的“遏制战略”,作为冷战后美国的基本对外战略。克林顿及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声称:“继遏制战略之后,美国必须采取一项扩展战略:扩大世界上由市场民主制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按照美国的构想,不仅要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而且力图以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改造”别的国家。其主要手段是:强化“民主堡垒”,巩固美国和西方盟国组成的“民主国家大家庭”;消化“民主成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其“扩展战略”,亦即“扩大世界上由市场民主国家组成的大家庭”的战略。然而,在冷战后这个依然动荡不宁、复杂多变、格局难定的世界上美国的这一战略受到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制肘而难于顺利推行。随着局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克林顿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化其对外政策,悄悄地将“参与扩展战略”取代了“扩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鸣涧 《瞭望》2003,(25)
伊拉克战事刚一结束,美国 就开始了新一轮军事部署 调整,重新部署自己在全球的基地和军事设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美对其安全战略和军事部署进行调整,是基于对其安全威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美现今的军事部署多来自冷战时期,目的是阻遏苏联及其他对手,争霸全球。冷战结束后,俄等大国已不对美及盟国构成现实威胁,一些传统军事部署的必要性引发争议。“9·11”,事件对美  相似文献   

10.
胡锦洋 《党政论坛》2013,(22):41-41
近日,美国《武装力量》刊登诺·格公司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伊舍伍德的文章,揣测中国军队在突出“体系化建设”的同时,不忘开发“撒手锏”武器,可打击“第一岛链”附近的美军基地和海空力量,同时保护本土,破坏美军在亚洲地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韩国和美国从3月21日至27日在临近朝鲜的前沿地区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根据去年韩美双方作出的决定,这次演习把过去每年举行的“联合战时增援演习”和“‘秃鹫’演习”合二为一。除了韩国军队和驻韩美军以外,来自美国本土、日本等地的1万多名美军也参加了这一演习。这是两国有史以来举行的最大规模的此类演习。  相似文献   

12.
有的是进攻性态势,有的是防御性举措,最令人侧目的是美海军战略: 由海向陆,对岸打击,防卫线筑到了别人家门口,不可不谓咄咄逼人。由海上起家的日本也不甘落后,把 200海里防卫区域扩充到了整个亚太地区。这两个国家的特点是:“安全”目标都不在自己的海域里。 冷战结束后,美、俄、日、英、法各国纷纷调整了自己的海军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各国海军的战略调整各具特点,发人深省。 美国:“由海向陆” 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战略主要是针对苏联海军在全球范围的威胁,准备与之在公海和远洋进行决战而制定的。冷战结束后,国…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防部9月8日敦促国会批准布什政府“关闭多余军事基地”的建议,说该建议每年可节约几十亿美元的军费。然而,尽管近十年来,美国海外驻军面临大幅削减,但美国仍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继续在亚洲地区有针对性地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 目前,美国仍在亚洲大陆周边的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部署着大量的驻军和基地,其中设在日本、韩国的基地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由于二战以来的历史原因,美国在日本驻扎着大量军队,驻日美军司令部设在横田基地,现有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各军种的现  相似文献   

14.
继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 ,解决台湾问题已提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但是 ,李登辉“挟洋分裂”的闹剧愈演愈烈。如果李登辉的分裂企图得逞 ,那么势必会引发台海战争。屡屡驶向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的美国第七舰队 ,则格外引人注目。美国干涉亚洲事务的主力随着冷战的结束 ,美全球战略的中心正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转移 ,亚太地区已成为美国利益生死攸关的地区 ,当然也成了美军海外部署的重点地区。目前 ,美国在亚太地区保持近10万人的兵力 ,其主力是美海军第七舰队 ,直接辖美军太平洋总部指挥 ,主要用于干涉亚洲事务 ,采取…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日本和美国曾经都有人认为,日美安全联盟已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主张废除日美安全条约.今年9月下旬,由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出席的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会议发表联合公告明确宣布,克林顿总统和村山首相于11月20日在大阪举行的两国首脑会晤,将重申日美安全联盟“对两国的重大意义”和“在冷战后新时代的作用”.目前两国政府已达成共识:冷战后日美安全联盟不应削弱,而应进一步加强.这一动向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菲律宾与美国日前达成协议,允许美军以轮换驻扎形式使用5座军事基地,其十一座空军基地就在靠近南沙的巴拉望岛上。据美国驻菲大使菲利浦·戈德堡透露,该协议有效期为10年,美军将"很快"展开在这些基地的人员部署及相关后勤工作。不仅如此,处于"战略休整期"的美国陆军有意在东南亚国家寻找"装备预置仓库",方便其与有关国家进行传统和非传统军事合作,为积极介入南海"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思维模式就是,其他任何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都是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近日,有日本媒体报道,美国准备在日本全面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覆盖东京周边美军关键设施。美国此时加快在日本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既反映了美国对现实因素的一些考虑,也反映了美国的长远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8.
一场有关美国在后冷战时代所扮演的角色的辩论在美国的思想界悄然展开。这场后冷战时期辩论的一个特点是传统的现实派对理想派、保守派对自由派的划线已经变得模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首先在美国《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难。这篇题为“未来美国平定者作用”的文章 ,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全球战略思维提出了挑战。与美国历来的“前缘部署”思想相反 ,米尔斯海默的文章中主张 ,在后冷战时期 ,欧洲和东亚地区都没有区域霸权的情况下 ,美国应该从欧洲和东亚全面撤军 ,让区域强国自相平衡 ,在强国间发生冲突时…  相似文献   

19.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 ,它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考。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夸大了文明的作用 ,并鼓吹中国威胁论 ,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  相似文献   

20.
经1989年—1991年世界大变局,冷战基本消逝之后,由于国际局势、利害关系、力量对比和主要国家内部环境的变化,90年代的西欧同美国之间,目前正通过相互碰撞和不断经受考验,逐渐在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大西洋真的会变“宽”吗?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主席米夏伊尔·斯蒂尔默教授在其为1993年出版的《处于根本变革的大陆》一书撰写的《90年代的欧洲与美国:碰撞的时期,考验的时期》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导致苏联瓦解和给德国人提供了重新统一机会的同样那些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使大西洋变得更宽的后果。”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完全有理由的。可能致使冷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