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政治心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心理的透视,明确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效构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的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我国两亿四千万农户、八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高效地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农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对乡村农民参与的一种社会动员。发扬民主,让农民有效参与同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新农村建设是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和科学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自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其中,又以培育农民的新意识和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申良平 《各界》2008,(10):9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制约农民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的不利因素,一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二是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三是现行体制机制仍然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民的主体性还没得到真正有效的体现,要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必须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并从完善各种政策与制度入手,让农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在政府、社会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格局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度。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格局,认清核心主体——农民弱位的事实,培育具有自我发展主体性能力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建设新农村要靠党和国家的新思路,关键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农民素质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关键需要培养农民什么素质还有待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软素质即农民的观念素质,特别是农民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感情与观念.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一代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12.
认真对待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发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农民发展权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目标,农民有权与其他个人、群体平等地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并享有发展成果。新农村建设中认真对待农民发展权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神圣条款内容的必然延伸;是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关键;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营造充分保障农民发展权的相关机制,认真对待农民发展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的成就给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一是政府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农民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民生活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民利益诉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民利益诉求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多维目标,农民利益诉求的内容、质量、渠道、方式和方法是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动力,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民利益诉求的场域、组织载体、时空载体、制度载体和文化载体,农民利益诉求和新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互动互促与同质同向的逻辑关系.新农村社区民主建设实现政治利益诉求的保障力、社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利益诉求的源动力、社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利益诉求的整合力.  相似文献   

15.
农民文化利益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关注农民文化利益,重视农民文化权利,完善农民文化权益实现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推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个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地位体现为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参与实施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刘源 《学理论》2009,(15):158-159
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关注农民文化利益。重视农民文化权利。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推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个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发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称及制度不对称制约了农民创造力的发挥。通过完善村务公开的制度架构,让农民群众现实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可以强化他们的村庄共同体观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各方面作用,才能取得实效.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职能;增强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加快立法步伐,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农民素质高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资金投入、农民教育体系建设、师资力量、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比较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农民教育提出措施和建议,力图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