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构建中应引入"低碳经济"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教育技术信息化制度、教育资源配置低碳制度,逐步构建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省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性别差异、校际差别拉大以及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二是教育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三是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四是教育过程中"精英教育"路线。因此,彻底解决我省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公平意识。  相似文献   

3.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理想以及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通过构建教育均衡指数、建立教育均衡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教育均衡测算方法,科学地选择有关指标要素,分析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对于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从整体上看正在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一直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享有、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期待以及发展结果上,女性普遍处于弱势地位,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未能完全实现。教育性别公平实现的引发原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打破对女性的学科和专业隔离、建立健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变革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可作为教育性别公平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宏观决策及其实践发生的诸多变迁,在深层上是与教育价值理念的更新有关的。这种更新主要体现在:在教育方针上,不断调整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教育途径的定位,寻求教育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在教育目的观上,相继出现了"人才"、"个人"、"公民"三种取向;在教育功能观上,逐渐从关注外在价值转向重视内在价值;在改革取向上,逐渐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走向"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提高效率和实现公平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目标.公共财政分配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如何协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公平和效率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处理二者关系应坚持动态中的均衡和统一原则.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的支出范围和支出重点应当有所限制和选择,教育财政支出首先应当用于提供教育中的公共产品.因此,公共教育财政投资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保持和谐与稳定是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应该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持竞争与效益是标准.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顺应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重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必然选择。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为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整合教育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推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倡导专业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有机统一。实施整合教育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现实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除了基础课程外,公共管理整合教育还应包括公民教育、伦理教育、公众教育、公平教育、行动教育、领导教育等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其原因的诸多思考。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而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文化认知与氛围、教育政策的制定等,构成了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治理理论主张公共教育治理的公共性与效益性,倡导政府实行分权,支持政府与市场和学校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以此为研究基点,通过教育局长领导行为的实证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该树立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公共利益性观念,切实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政府必须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教育事权范围;政府必须承认公共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履行好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安排者角色。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创新和变革的价值日益凸显,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因此,研究分析了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表征,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阐述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解决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中的价值体现。通过构建教育服务供给新生态,发挥数字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智力、资源、环境、数据等服务供给的作用,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城乡教育公平的实施路径,以加速实现教育更加包容、公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界定了起点公平的内涵,设计了起点公平的评价指标,提出了起点公平的测度方法,构建了起点公平的预警机制。基于1985-2017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起点公平进行统计测度和监测预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以及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区)起点公平度总体上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就业公平度、公共自然资源公平度与公共基础设施公平度依次处于比较不公平、相对公平和比较公平状态,教育公平度与公共医疗卫生公平度处于非常公平状态;(2)现阶段与未来几年我国及三大地区起点公平度(教育公平度、就业公平度、公共医疗卫生公平度、公共基础设施公平度与公共自然资源公平度)总体上均处于无警状态。这一研究结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村教育相对于整个教育均衡发展而言,教育公平的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处于弱势群体和弱势地位的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身份、地位和前途的愿望相当强烈。但由于城乡差别和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目前农村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招生中的“收费点招”直接危害着社会公平,而义务教育中“校中校”所危害的是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公平是紧密联系的。在概念上,必须将“公共产品”、“社会公益性”以及“公益性组织”一体化。当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时,其“公共产品性”、“社会公益性”、“公益性组织”、“非营利性”之间必须具有必然性相关,剥离这些关键概念之间的意义相关性,会引起社会观念的混乱,对公众产生误导。以营利为目的所运营的任何产品都不是“公共产品”,也都不具有社会公益性。市场与公益性虽然不是对立的,但是,公益性产品也绝不是由市场直接提供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产生于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调节的结果,也是教育政策制定程序所致。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从教育政策入手,凸显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品格,注重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性和民主性,将"公平"理念贯穿教育政策执行全过程,并将"教育公平"纳入教育政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蕴含了一种教育公平思想。教育不公平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目前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而市场机制和教育市场的存在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问题,学校、市场和政府构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必须在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平衡,建立政府主导下公民充分参与的教育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扩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让教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如何在福利教育政策与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之间进行博弈取舍,成为当今各国公共教育政策的焦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投入与教育治理是考察国家教育政策走向的基本方面,体现了发展教育的政府职责,各国政府尽管在教育政策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还是具有一致性的价值取向.可以立足国情,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经验,建立起民生定位的教育政策和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为主的教育政策之间相协调的、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