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晓睿 《法制与社会》2013,(20):103-104
公司清算是公司退出市场的最后一道程序,清算制度不仅是对清算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对于债权人来说,完善的清算制度是保证债权人在此过程中得到保护的保证,其可保证债权人在利益上有着最大限度的救济。但是我国现处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对于公司方面的立法以及对债权人利益进行保护方面的制度还比较粗糙,现有的《公司法》其操作性较差,在实际的清算过程当中,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还存在很多缺陷。本文阐述了我国法律对于公司非破产清算中对于债权人保护的有关规定,分析了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要性,指出了我国公司非破产清算中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公司非破产清算中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和鸽 《法制与社会》2013,(13):100-101
公司清算是公司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程序,是由一系列的法律行为构成的。公司债权人作为公司清算过程中的利害关系人之一,其利益的保护是整个清算过程的重中之重,虽然公司法通过各种制度的构建对公司和公司股东的利益进行了合理保护,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公司清算还存在着很多缺陷。这极大的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并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讲,在公司成立前,不能以公司名义进行交易活动,但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发起人为促使公司成立,必然要进行必要的创设活动,甚至以公司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交易。由于公司设立是公司的非常状态,发起人在公司设立中的交易行为是在与第三人之间展开的,行为的后果则会涉及成立后的公司、债权人及发起人之间的风险和利益分配。如何规范公司设立过程中的交易行为,如何承担其民事责任,平衡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规范运作的永恒话题。当前,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很多公司都出现了治理失衡的现象,公司内部关系复杂,治理难度加大。尽管公司治理实质上是指公司内部的制衡与管理,但面临目前内部治理的无效现状及诸多缺陷,本文试图结合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突出规定,着眼于另一个角度——债权人利益保护来讨论和探寻公司治理的别样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司利益是公司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公司治理孱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司利益保护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公司利益等同于股东利益、将公司利益简单地理解为公司财产以及未对无形的、预期的公司利益进行有效保护。从本质上来说,公司利益并非公司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根本依托。故而,重塑保护公司利益的理念,完善保护公司利益的机制也正是推进公司法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6.
引言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的拟制人格,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天然有利益冲突。公司的目的在于营利,全体投资者的共同愿望是通过公司规模效应使投入公司的自有资产增值,获得利益。由于公司资源或是利益有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必然在获取或分配公司利益上存在冲突。资本多数决原则赋予大股东在决定公司事务上处于优势地位,在股东会上拥  相似文献   

7.
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容易因为公司提供对外担保而遭受利益损害,因此如何在公司对外担保中给予中小股东有效保护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重新规定了公司对外担保制度,对公司的担保能力进行了必要限制,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8.
苗永 《法制与社会》2013,(17):35-36
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市场逐渐展露全貌,跨越血缘、地缘,凝聚个体之力的公司随之诞生。股东有限责任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也是吸引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绝好制度。但是,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实践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如,公司出资不足行为、利用公司规避债务行为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公司的法人人格予以暂时控制。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英美国家在尊重股东有限责任的基础上创计了一个新的法律原则,即"揭开公司法人面纱"原则,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适用该原则。我国在2005年修改公司法时,最终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原则,这表明我国法律在充分肯定了公司独立性的同时,又不允许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独立地位和公司的有限责任,来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公司作为营利性社团法人,通过股东和董事行使权力和职权而得以运作。而因为利益诉求的差异,股东、董事之间出现严重的利益分歧或者冲突,将可能出现公司僵局的情形。面对这一局面,我国的公司僵局救济措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但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救济措施无论是在实行的可行性还是选择的多样性,都稍逊一筹,难以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有效解决。为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分析我国相关制度构建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司公司僵局救济制度进行重新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公司这一法律主体中,财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公司运作过程中如何防范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成为了公司法的重要任务之一。鉴于公司运作中的一股一权、资本多数决等原则的存在,实践中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则尤显重要。本文即阐述了公司法对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必要性及新公司法对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赵金龙 《河北法学》2006,24(9):134-136
NED的职能一个时期处于逐渐演化之中,起初只是一个荣誉职位,后来发展为参与公司管理.非执行董事被认为具有很好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监督作用,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NED的作用主要有: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中某些特定利益的保护以及抑制董事滥用权力.NED职能发挥的局限性在于公司管理人员控制着提供给NED的信息的质量、时间及数量、投入到公司的精力与时间、任命程序、与执行董事相同的利益背景以及激励机制的缺乏.英国通过广泛咨询与公开最佳行为守则改善公司治理,其改革过程也是逐步重视NED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小股东权益的维护与实现一直以来都是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追逐利益的动机,在投资者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非常容易受到收购者、公司大股东以及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侵害,因而,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保证上市公司收购中平等理念的贯彻实施,必须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效能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宝钢公司的有关单位、部门,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少有着鲜明的指导性、科学性的工作理念,现择其精华,予以刊发:公司核心理念:发现、创造、回报。公司内部协调理念:最少协调原则,最低协调原则,最后一次协调原则。公司内部控制理念:所有权力在信息系统上实现,所有交易在信息系统上执行,所有资源在信息系统上受控。公司对用户的承诺理念:用户的标准就是公司的标准,用户的计划就是公司的计划,用户的利益就是公司的利益。公司宗旨理念:致力于用户利益,致力于员工利益,致力于投资者利益。公司行动方向理念:面向用户,贴近用户,…  相似文献   

14.
吕伟明 《法人》2007,(2):32-33
新《公司法》引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法理论发展的产物.是指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公司雇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和公司所在地区居民、自然环境和资源、社会安定和全面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突破了以往狭义认为公司是由股东、债权人和公司本身三者构成的利益平衡体.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雇员、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环境等因素。这是对公司对众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的确认。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多数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控制公司和制定公司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常常陷于信息缺乏的弱势地位,造成股东权利的保护犹如水中之月。确认股东知情权,并加强其保护力度是现代世界各国公司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知情权的权利设计,既关涉股东利益的实现.也影响公司利益的保护。股东知情权制度又不只是简单地强化与保护这样一个单向的选择,而是在权利制衡下的博弈。近年来,股东知情权纠纷在我国不断涌现,2005年10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利益 ,收购立法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置各方利益冲突 ,寻求利益的平衡点。然而 ,在这些利益的主体中 ,目标公司的中小股东常处于不利地位 ,其利益最易受到损害。对目标公司的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应从三方面考虑 :第一 ,在收购要约发出前 ,强化收购人的信息披露 ,对目标公司的中小股东起警示作用 ;第二 ,在收购过程中 ,应重点对收购人收购行为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的反收购行为进行监控 ;第三 ,收购结束后 ,既要禁止收购人操纵证券价格 ,又要防止其通过挤出收购损害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公司成立后运营过程中各股东方权利与利益的平衡以及公司利益的维护,因此,需要股东方在公司设立之前,对治理结构予以足够关注并在公司章程中做好结构设计工作,以防范其法律风险.本文以现行法律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规定为基础,讨论了治理结构设计不足常引发的几项重大法律风险,并对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激烈争论之后,出现了"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将股东利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公司价值统合在一个综合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下,应该成为现代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并指导公司治理实践。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舆论监督等外部手段的促进,更需要公司治理结构的配合。在"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之后,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脱离原来的制度依赖。本文认为,在公司治理层面,社会责任理念的灌注及实现只能选择局部的功能性调整作为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涛 《人民司法》2012,(21):83-85
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设立的目标在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的一切决策及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围绕增加股东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合法或者不道德的行为。虽然在采取违法行为过程中,其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违规成本远低于获益成本的内在利益驱动下,公司仍然会实施违法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例如:近年来经常发生的某企业在食品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从博弈论的角度,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相关方在社会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各方在博弈过程中的策略由其影响公司决策的能力、意愿和合法性三方面要素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