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统一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从人及其人的现实活动和实践出发,对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从哲学上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关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先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关注人的需要,并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哲学层面讲,和谐社会包含三个视阈,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在其需要理论中分析了人、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这实质上是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需要的角度去了解人、社会和自然的本质,而和谐社会的理念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中的一次综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呼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4.
哲学思想蕴涵着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然而,以往的哲学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将人和理性抽象出来,在远离社会历史现实的“空中楼阁”中人为地建构主客二分的统一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终极关怀,将人视为社会历史中生成的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生活世界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的三重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对现时代社会批判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可以从三重维度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表现为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物质财富的殷实富足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包括系统和谐理念、渐进和谐理念以及科学的和谐动力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发展运动,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语境下主体的特性对政治文化构建的理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生更 《理论导刊》2006,2(2):16-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当代价值理性的回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含着社会成员对和谐社会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政治文化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人作为和谐社会政治文化构建的主体,其存在的现实条件和主体自身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是决定了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特殊性。人的主体性对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美育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的感性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是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伦光 《理论探讨》2006,1(3):21-23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表现、终极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劳动能力、需要、自由个性、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9.
道德个性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自觉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发展相一致的异质性范畴,具有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特征。道德个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意识到这种差别之后自觉按照类本质要求去生活的具体体现。道德个性的形成是社会成员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道德个性的现实个体的存在是一种本真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追求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应然目标,进而在新的社会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维舒 《学理论》2010,(22):19-20
科学技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对其不正当使用,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好科技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活动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又是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共同建设,必须把主体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实现共同享有;正确处理构建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体性问题,必须重视制度安排,积极探索有效的体制保障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若干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践上,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我们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突破。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的发展倾向。在战略意义上,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开发生态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将生态意识、生态思想融合渗透到教育实践活动中,使人树  相似文献   

14.
邹开明 《学理论》2011,(30):54-56
张闻天认为,共产党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应具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有"循循善诱"与"诲人不倦"的精神;有对人很好的态度;要适当地对付坏人。张闻天待人接物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存在样态的宏观层面讲,文化和谐是指社会各式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文化和谐内在地控制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实现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就文化系统而言,需要在继承弘扬、交流融汇、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生态平衡中实现多元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大众共享。  相似文献   

16.
一个和谐的社会,其制度必然是具有正义性的。制度正义包括制度本身的正义和制度运行的正义两个层次。在现实历史进程中,对制度正义的诉求,必然要求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同时,对制度正义的诉求也会对制度创新产生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制度本身的正义和制度运行的正义的指引下,以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制度公正就是使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规范体系,是社会对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时的公正化程度和状态.制度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调节人的善恶行为的有效手段.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度公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社会主义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出发,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发展民主政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绿色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国枫 《理论探讨》2005,1(4):2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广大人民主体性的张扬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主体性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现实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要加强人们的自我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的培育,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必须为人的主体性张扬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的深化。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形态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整体把握,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统一”思想的深刻表达,是群众史观的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