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拙文《试论字喃的演变规律及其消亡的社会原因》(下简称《试论》)在《东南亚纵横》1990年第3期发表后,林明华同志在《东南亚研究》1991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喃字演变规律及“消亡”原因管见——兼与罗长山同志商榷》下简称《商榷》的专论,不吝赐教,实令笔者感激不已!《商榷》不乏创见性和启发性论述,而且涉及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但针对《试论》而发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三曰”(“六个字”),即一曰“反推”;二曰“虚拟”;三曰“无关”。现笔者拟就这“曰”分别进行如下“思辨”,作为对《商榷》的答复,期望林同志和专家学者们赐教。  相似文献   

2.
正再引一段文学粉丝的故事,出明代作家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筆談》卷七,题曰《俞娘》。俞娘,丽人也,行三。幼婉慧,体弱,常不胜衣,迎風辄頓。十三,疽苦左胁,弥连数月,小瘥1而神愈不支,媚婉之容愈不可逼視。年十七夭。当俞娘之在床褥也,好观文史。父怜而授之,且读且疏,多父所未解。一日授《还魂传》2,凝睇良久,情色黯然曰:"书以达意,古來作者多不尽意而出。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达意之作矣。"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見,出人意表。如《感梦》一出,注云:"吾每喜睡,睡必有梦。梦則耳目未經涉,皆能及之。杜女3故先我  相似文献   

3.
“罗高寿”是汉姓名,这一汉姓名与俄文姓罗加乔夫(Рогачёв)的读音多少有些相似,图个吉祥如意,就取名“罗高寿”。作为父辈的罗高寿,其俄文全部姓名为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罗加乔夫(1900—1981)。“罗高寿”这个十分汉化而颇含吉利意义的姓名是罗加乔夫给自己取的。他是一位汉学家,深谙中国的儒家文化。《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又,在《论语·雍也》中也有这样的话:“知者乐,仁者寿”。至于“高寿”即是长寿。他的哲嗣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在来华工作时,就继承了父亲的汉…  相似文献   

4.
双刀记     
题记:此题目颇类武侠公案小说,为中国国粹范畴。其实乃旅欧记趣,双刀者,一曰《瑞士小刀》,一曰《土耳其弯刀》,望武侠小说爱好者谅解,此乃游戏笔墨是也。 A.瑞士小刀 想不到访问南斯拉夫的第一站停在了瑞士的苏黎士。 原因很简单,因为国际  相似文献   

5.
平胃散出自明代的《元亨疗马集》,是喻氏弟兄二人集前人及他们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以治马的胃寒不食症,追溯其源,来自宋朝的《和剂局方》。《元亨疗马集》:“平胃散:开胃。歌曰:苍八甘三陈厚五、七枣同擂五片姜,升水共调煎一沸,胃寒草少灌安康。”《抱犊集》:“平胃散:此是胃寒,治牛胃寒不食草呕屎。”《猪经大全》以平胃散治疗“猪受疫不食症”。农林部《兽药规范二部(草案)》:“平胃散:燥湿健脾,行气消胀。主治脾胃不和,腹胀泄泻,胃寒少食。”  相似文献   

6.
听来的经典     
刘治寰 《新青年》2004,(9):28-29
日前,与好友一家聚会,其子十三四岁,初二学生,身高一米七五,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甚是讨人喜欢.其间与其闲聊,问曰:可否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答曰:看过.看的什么?小说吗?答曰:电视剧.又补充曰:同学皆如此.闻此,余不禁感叹,短短二三十年,世事变幻有如白云苍狗,现今知识传播渠道竟是如许之多,报刊、书籍倒也罢了,电视、网络这样的"死"东西竟然也充起了主角,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眼帘,书店里摆满了经典作品的缩写本,多则多矣,但经典作品里的精妙之处岂是这些"垃圾"所能体味.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路》篇载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商君书·修权》又曰:“不以私害法,则治。”《韩非子·有度》说得更具现代含意:“法不阿贵,绳  相似文献   

8.
“同泽”一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其意为:谁说没有衣裳穿?我和你同穿一衣。以“同泽”命名的中学,是东北大地于1920年代的特殊遗留,辽宁省内曾有三所,海城同泽中学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吃一名最早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称“小食”。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中说:“世以非正餐而以消闲者曰小吃”。小吃是具有不定时性、随意性、少量性的“碰头食品”。  相似文献   

10.
内障眼     
家畜眼球内起了故障,称之为内障。其症有三:一曰乌风内障,二曰黄风内障,三曰白内障。据古典记载:乌风起自肝脏,多为不治之症;黄风起赤脉(心经),发现此病宜及早治,若延误,则难治愈;白障起于肺,疫气入肝经,外传于眼,为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 首先针眼脉穴放血,肥马多放。  相似文献   

11.
正林斤澜先生久负盛名,以小说享誉。我和老先生不熟稔。和他的女儿林布谷女士,在一次小范围朋友的聚会上相识。她的性格很爽快,似乎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我让她提供父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帮我查到:201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集外遗文"栏目,曰《滴水不漏》。还附了林布谷的一首诗:《我想我爸》。细核对这是篇小说,后面附了一篇文章《忏悔》。  相似文献   

12.
《岭南摭怪》是一部民间传说的故事集,武琼和乔富都清楚地地认识到了那些故事的民间性质。武琼在其序文中写道:“呜呼!《岭南摭怪》何不刻入石,写于竹,而仅传诸于口碑。从年少儒子至白发老人,皆诵而爱之,以此作为有关纲常、风化之善诫……”。乔富在跋中云:“我越国于十二使君之前,文献尚未昌明,然国家之事迹,常见于《涑水通鉴》  相似文献   

13.
交趾是地域的名称。古代交趾有两个概念:一是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大戴礼记·少间篇》:“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尧南抚交趾。”《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韩非子·十过篇》:“南至交趾,北至幽都。”《吕氏春秋·慎行篇》:“南至交趾,孙朴续之国……。”这些记载都说我国南方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读到一套丛书,眼前不禁为之一亮,丛书名曰:《中国的脊梁——历史上的一百个老百姓》。这是史界学人首次为历史上的老百姓专门立传,以彰显“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5.
正看过醒园,我略识李调元这个人。醒园在四川罗江县城的北面,是本地进士李化楠故苑。李调元从父亲手里接过它,屡有增筑。这是一个很大的园子,已经荒秽了。荒秽也有味道。比起袁枚,李调元晚来这世上十几年,与之志趣却颇投契。一为吴人,一为蜀人;一个造随园,一个修醒园;一个做《随园诗话》,一个做《雨村诗话》;一个著《随园食单》,一个编《醒园录》,葺园之举、吟哦之事、调鼎之法,皆极用心。我的父亲有几本心爱的书,《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的"生肖"之概念,国人大多耳熟能详。所谓"生肖",又称"属相"、"十二辰"、"十二属"、"十二属神"等,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之纪年方法也,亦可专指此十二种动物。其起源于何时,今已难以细考。"生肖"、"属相"、"十二辰"等三词,皆未出现于《二十五史》《十三经》之中,"十二属"在《二十五史》中仅出现两次,而"十二属神"则是道教之提法。因此,生肖基本不属于庙堂文化层面,而一直大行于市井深巷、乡间郊野。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而》篇记述了孔子学生子夏的几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这里,别的都好说,惟独"贤贤易色"—句,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联注定是一曲民族的赞歌,回荡在一道道峰峦,一串串地名中,临江、通化、新宾、桓仁、老秃顶子、连山关、摩天岭……任意一片丛林,一条小路,一座城镇,都印着匆匆的足迹,倒下过战士的身体,即使今天我们经停上述地点,仍情不自禁地将一师、三师、少年营,这些耳熟能详的抗联建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越裳即掸——老挝古国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1986,(4)
我国学者认为,堂明国是老挝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关于它的建立年代,可以初步将其定在公元一至二世纪。但是在堂明国之前老挝地区是否有国家存在?我认为有,这就是越裳国,也即后来的掸国。本文即对此问题作一初步论述。 明代李中溪《(万历)云南通志》卷四载:“老挝军民宣慰使司,俗呼为挝家,古即越裳氏。”另外,谢肇淛的《滇略》、诸葛元声的《滇史》和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史书皆称老挝为“古越裳氏之地”或“越裳氏之国”。到了清代,史书记载更  相似文献   

20.
“堂”最早是怎么来的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堂,殿也。从土尚声。”可见,“堂”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注》作了如下解说:“殿者,击声也,假借为宫殿字者。释宫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礼记注之沂鄂。说文作垠作圻,释名释形体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