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厚生系中国当代著名导演、戏剧评论家、文艺理论家。1935年,14岁的刘厚生因受左翼戏剧影响,开始热爱话剧。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考取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第三届)导演系。并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王碧薇 《党建》2021,(11):50-52
他是话剧《茶馆》中命运曲折的秦仲义,他是电视剧《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一个个戏剧角色深入人心,一个个荧幕形象活灵活现,他就是把戏看得比天大的表演艺术家、话剧导演蓝天野.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气氛热烈,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蓝天野神采奕奕走上领奖台,在那里,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郑重佩戴上"七一勋章"奖章.这份殊荣,是对蓝天野70余年艺术生涯所取得成就的褒扬,也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信念的礼赞.  相似文献   

3.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从强调"社会的人化"变为强调"人的社会化",从强调社会主体性变为强调个体主体性,从执持历史唯物主义变为执持人道主义伦理主义,实质上是从实践本体论美学转到了生命本体论美学.而从其理论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来看,并不见得必须完全放弃实践美学的立场,因为,一方面,实践美学自身的发展并不真正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到了尽头了,另一方面,生命本体论美学与实践本体论美学之间,其亲和性是大大高于对立性的.  相似文献   

5.
丁启文 《前线》2008,(12):68-69
题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盲人》,是比利时戏剧大师梅特林克的一部象征主义戏剧.讲述了12个盲人陷入原始森林、等待已经死去的教士前来搭救的故事。据了解,参加本剧演出的十多名演员,都是没有表演经验的盲人。话剧《盲人》让他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乔忠延 《党建》2014,(12):54-56
正元代的关汉卿,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高峰。今天的关汉卿,走向俄、英、法、德、美、日……纵目世界戏剧史的阔野,中国戏剧的萌发并不迟缓。若是与印度、古希腊的戏剧相比,我们不仅没有丝毫的落后,甚而还要比之更早。中国的戏剧快要万条垂下绿丝绦了,印度和古希腊还只是草色  相似文献   

7.
马拉 《红岩春秋》2014,(7):43-46
正应云卫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戏剧活动家,1930至1940年代导演过《桃李劫》《怒吼吧!中国》《八百壮士》和《塞上风云》等名剧名片,抗战爆发后于1941年到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中华剧艺社(简称"中艺")任理事长(相当于社长)。白杨、秦怡、舒绣文、张瑞芳、赵慧深都是中艺演员;郭沫若、老舍、阳翰笙、吴祖光、陈白尘、陈鲤庭都是和中艺紧密合作的剧作家。1942年,  相似文献   

8.
<正>八个革命样板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会演,小会演,几乎天天演,让几亿中国人从喜爱到厌倦。客观地说,剧是下足了功夫。如果"旗手"江青仅仅把精力用在改革戏剧上,也许她是个称职的演员和导演。然而,江青通过样板戏与修改、编排这些戏的过程,贯彻了自己很多的政治意图,所有这些,无疑成了她通往权力顶峰的一级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奠定了它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那是一种"意识流"的勺取,是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情乐章的一段无标题音乐.对此,无须以具体指向来界定坐实,而应以诗歌审美的角度,去感悟去体验,用美学的钥匙,去开启这把非逻辑的"无题"之锁.  相似文献   

10.
敢不敢正视和博采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能不能使其为创造本民族的新的文化服务,这是测验一个民族有没有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的试金石.而周恩来广采博纳的戏剧民族化思想,关于创建中国新的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体系的构想,正反映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民族文化巨人的非凡的胸襟与气魄.1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创造戏剧的民族风格体系,是周恩来的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早在本世纪初,他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写的《吾校新剧观》一文,就已经萌生了这样的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周恩来在联系我国“新剧” 现状,介绍欧美戏剧类别和潮流时,强调了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抉择去取的自主意识.他说:“吾之论新剧,于吾校实为主观,而吾之主旨,又非纯求合乎欧美之种类潮流,特大势所趋,不得不资为观鉴,取舍去留,是在吾人之自择耳.”这就是说,发展我国的“新剧”,尤其是这种“舶来”的戏剧样式,必须认识世界、特别是欧美戏剧思潮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以资鉴戒;至于“取舍去留”,  相似文献   

11.
发现费穆     
张永祎 《唯实》2005,(9):127-128
有一位导演在他所处的时代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反而在沉寂了若干年之后,适逢新世纪春风初拂之时,却愈益“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他儒雅清秀、风范大气,他用笔淡雅,如诗如画,时过境迁没有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任何尘封的痕迹,在恍若隔世之中他给我们创造了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他就是活跃于我国三四十年代的早期著名导演--费穆.……  相似文献   

12.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汇聚了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安藤政信等巨星,剧情被分成了"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戏剧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剧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它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通过舞台使观众与演员  相似文献   

14.
温朝霞 《唯实》2004,(8):180-183
"出位之思"在德文里是Anders-streben,指一种媒体欲超越其本身的表现性能而进入另一种媒体的表现状态的美学.它作为西方的一个美学概念,经由中国学者钱钟书和叶维廉先生,基于中国传统的美学立场的再诠释得以拓展,而使之成为一个兼具中西内蕴的,带有普适性的诗学概念."出位之思"为我国当前的文化诗学建设带来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其先民在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以民族集体智慧创造了适合民族生活与发展的民居建筑形式,其不仅为朝鲜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休憩与生存空间,同时还体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朝鲜民族特有的美学观念和民族气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时期戏剧最宝贵的探索期。探索戏剧所展现的启蒙精神经历了从社会启蒙到文化启蒙、从时代批判到历史追寻的深化,而在启蒙精神构建的同时,在美学上却选择了现代主义。从形式上看,探索戏剧似乎存在着启蒙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精神之间的某种矛盾,但无论是启蒙精神诉求、还是现代主义选择,都建立在共同的现代性追询的本质之上,都源自内在统一的对现代性愈加自觉的探索趋动。  相似文献   

17.
自狄德罗提出"戏剧情境"这一概念以来,戏剧理论家纷纷各抒己见,这对人们了解把握戏剧艺术的本质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如何认识情境在戏剧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设定情境,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情境是戏剧行动的基础,情境设定对提升戏剧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杨 《世纪桥》2015,(4):92-93
博物馆作为专门的古文物陈列场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促进了当代博物馆建筑空前繁荣。当代博物馆建筑展示了美学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广泛的美学内涵,产生了极强的美学效应,向人类昭示着创造美。从美学的视角探究当代博物馆建筑,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欣赏美的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舒绣文是我国著名戏剧和电影表演艺术家,她有个儿子名叫兆元。受她的影响,儿子中学毕业后,也开始学习戏剧表演。在第一次参加排戏时,兆元被导演安排出演一个很不起眼的跑龙套的角色。兆元有种大材小用的感觉,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兆元连剧本都懒得多看几眼。待到演出那天,他也表演得马马虎虎、心不在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