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76午1月8日,阴冷的彤云遮盖了温暖的太阳,寒风肆意地掠卷着京城。上午9点,深受人民爱戴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走了,永远融入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 岁月在世事沧桑轮回中迎来了周恩来的百年诞辰,在他的百岁诞辰之际,再回首他辞世前的岁月,不禁使我们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相似文献   

2.
南山 《党史博览》2008,(3):4-10
以人民群众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他常说,没有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周恩来的总理生涯中,他勤政爱民,倾注民生,老百姓没有洗澡的地方,他带头捐钱给群众建澡堂;修建密云水库,他批评水库指挥部“见物不见人”;延安人民生活穷困苦熬,他流下了难过的眼泪……这一切,使得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人民总理”。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文采撷周恩来总理生涯中倾注民生的几个片断,以纪念这位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相似文献   

3.
小区小总理     
郝安 《学习导报》2013,(15):48-49
总理者,一切皆理,总在理也。 周恩来周总理,是一国总理,理的是天下事。国事家事,大事小事,周公不知一天几吐哺,所以至今国家还记得他,人民还念着他。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周恩来的名字和风范,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心向往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晚年,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照顾大局,相忍为党,所有这些,都在他的“最后一次”或“最后一个”中有所体现。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播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人生自古谁无死,活在人心便永生。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必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本刊将连载著名周恩来研究者秦九凤先生的《盘点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最后一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温家宝成为继开国总理周恩来之后的人民共和国第六任总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总理,他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6.
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人们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为国家和人民耗尽心力的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深深爱着他的人民。带着对总理的深切怀念,记者走进了位于江  相似文献   

7.
生活上的“小气”和“斤斤计较” 周恩来生前的厨师安振党说:周总理的日常生活非常俭朴,而且律己甚严。总理厨房里的碗筷杯盘都是从他的工资里开销。为了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总理主动承担了他的一些亲属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等人的抚养费,所以他平常的工资根本不够开支,经常“挪用”邓大姐的工资以应急需。 周恩来的嫡亲弟媳王士琴老太太说:兄长身为一国总理,却从不乱花一分钱,哪怕是他自己的钱,因为他认为那都是人民的血  相似文献   

8.
浣溪沙悼周恩来总理一九七六年一月张光彩万里云天飞雪花,与民同悯悼英华。心河泪涌忆无涯。尽瘁鞠躬神永在,雄才大略伏魔邪。丰碑高耸世人嘉。浣溪沙悼周恩来总理@张光彩...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总理西双版纳之行黎勤1961年4月,缅甸总理吴努在我国云南度假。4月13日至1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吴努参加了傣历新年节的庆祝活动。其间,周总理还会见了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的干部,参观了热带植物所,对我国橡胶事业及森林保护做了重要指示。三天时间,...  相似文献   

10.
吴小宝 《广东党史》2001,(1):19-21,17
2000年9月17日,正值金秋时节,石榴花开,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迎来了一位曾跟随周恩来总理20年的老人,他就是周恩来总理专机首任机长张瑞霭。 当张瑞霭偕夫人王琼遥一行步入纪念馆庭院时,一尊周恩来铜像立刻映入老人的视线。75岁的张瑞霭仔细端详着铜像,这位从山东盐碱地走出的孤儿、在抗日的硝烟中站起的军人、伴随新中国诞生而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代飞行员和民航总局老局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往事立刻浮现在眼前。他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 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 1925年,张瑞霭出生在山东省…  相似文献   

11.
正"红墙"专职摄影师侯波、杜修贤和新华社等在京单位摄影记者张赫嵩、邹健东等为周恩来总理拍照的报道及幕后故事,近些年来多有披露,他们的名字几乎众所周知。相对于这些"名记",同样用镜头记录下周恩来总理难忘瞬间的民间摄影师就鲜有人知了。周总理关注民生、体察百姓,他视察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他每到一处,地方摄影记者都用相机定格了人民总理的温暖形象。  相似文献   

12.
1974年,周恩来的病情恶化,癌细胞转移,身体明显消瘦。为了不使党和国家的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周恩来拖着重病之躯,仍然夜以继日地忙碌着。5829日,周恩采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这是他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的书房。  相似文献   

13.
情长意深「文革」时期周恩来总理关心爱护干部二三事符浩十年动乱期间,周恩来总揽政要,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他本人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他的助手们,有的被下放,有的靠边站,有的被打倒,甚至身陷囹圄。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总理还是密切关注外交...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月中旬的一天,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吊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同志的活动正在进行。成千上万的首都群众排着长队,缓缓从总理灵前走过。这时,只见人群中有一位老同志向着总理的骨灰盒深情地哭喊了一声‘总理呼……’就倒了下去。旁边的人慌忙将他扶起,只见他悲戚的脸上满是泪水,口里喊着‘总理呀!我的救命恩人哪!您怎么这么匆忙就去了呀!……’ 悲痛唏嘘的人群中,有人低声问,这人是谁呀,他来自何方,怎么说总理是他的救命恩人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春紫 《世纪风采》2014,(1):9-15
周恩来总理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命中的诸多“最后一次”,也颇为感人、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6.
革命情谊深似海──周恩来总理与胡子昂的交往胡甫昌人生中,总有些事情没齿难忘。在我父亲胡子昂(1991年11月去世,时年95岁)生前紧跟中国共产党走过的40多年最有意义的历程中,令他最难忘的,就是与全国人民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结下的深厚革命情谊。在周总理...  相似文献   

17.
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能使语言在瞬间闪现出耀眼的火花。从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到现任总理温家宝,在外交场合或答记者问时,不时采用恰当得体的幽默,应对周旋,显示了大国总理的风度、力量,不但维护了自身形象,也维护了祖国利益。归纳起来,总理们的幽默表现形式大致有:反击式幽默对于恶意的诘难和无稽之谈往往需要以高雅的方式予以反击,痛快淋漓地把窘迫送还给对方。在一次谈判中,对方因为周恩来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而极不礼貌地说:“真是对牛弹琴!”周恩来马上接口说:“对!牛弹琴!”为了反击对方,把不能拆开的成语硬拆开,不仅幽默…  相似文献   

18.
圆满完成周恩来总理交办的通信工作叶霞珍1962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写信给亚、非国家领导人,呼吁亚、非国家主持公道,促进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的和平解决。这批信件全部是用电报发出的。外交部规定信件按要求时间分三批发出,11月15...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诞生后,我曾长期担任周恩来总理的卫士长。周恩来总理1949年3月进北京(当时称北平)后,身体逐渐发胖。把过去的照片用在当时的证件上显然不合适了。在建国前夕和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为他照过两次做证件用的照片,但周总理看后都不满意。1956年11月中旬,应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阿富汗七国政府的邀请,周总理将由贺龙副总理陪同率团出访。出访前,被访七国政府通过外交部索要周总理的简历和标准像。周总理对他以前证件上的照片不满意,不同意对外提供。被访问国向我国外交部催要,但标准像总…  相似文献   

20.
徐柏龄 《党的文献》2018,(3):112-116
周恩来十分关心中国的民航事业,他批示的"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三句话,是中国民航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原周恩来总理专机机长徐柏龄,他深情回忆了周恩来关心民航事业,带领中国民航飞向世界的历史细节,详细讲述了他与周恩来的相交以及在远航非洲过程中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现将采访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