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无论是探究犯罪原因,还是探讨预防犯罪,都离不了对社会政策的分析,经济发展论、社会转型论、文化冲突论都是不当地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释为某一时期犯罪现象变化的原因。我国目前犯罪现象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策的滞后、不公正、以及执行中存在的严重“变形”。  相似文献   

2.
打击犯罪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意味着社会治安防控不仅是公安机关的事,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打击预防犯罪的广度,在于需要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提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建立整体协调的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犯罪未遂概念,都体现了特定的刑事政策因素。在对犯罪未遂的处罚上,经历了从结果责任到责任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这个过程体现了国家在刑事政策上的考虑。国家根据维护法的秩序和实现正义的要求,反映社会大众的普遍的法感情,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未遂纳入法的否定性评价范围并设置相应的刑罚,但同时又在处罚上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维护秩序、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 ,犯罪防控的目的不为消灭犯罪 ,但求努力减少犯罪。其防控效应存在两个方面 :从执法的角度 ,它必须力求以最小的防控成本 ,获取最大减少和预防犯罪的防控效益 ,以获得犯罪防控的微观效应 ;从管理的角度 ,犯罪防控不仅在于追求减少与预防犯罪 ,更重要的是追求犯罪防控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模式发挥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杠杆作用 ,促使社会效益总量的增加 ,以获取犯罪防控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5.
犯罪分类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问题,通过犯罪分类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把握犯罪趋势,制定出合理的刑事政策,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分类的研究颇丰,但是大多数是为了犯罪分类而分类,没有把犯罪分类的基本理论阐述清楚,因此需要以刑事政策为视野,系统的阐述犯罪分类的概念及其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并对刑事政策视野中犯罪分类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试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分野犯罪学是将犯罪与犯罪者作为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寻求预防犯罪对策的科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曾将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古典阶段)、半科学时期(实证阶段)和科学时期(现代阶段)。古典阶段以贝卡利亚为代表,主张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反对传统刑法的报应观和威吓观。该学派视刑罚为社会防卫的工具,“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①视犯罪原因上,人通过自由意志来选择犯罪或守法行为,主张最有效的犯…  相似文献   

7.
犯罪人格之于犯罪预防的价值在于,犯罪人格研究促进了动态、整体犯罪人观的形成,使建立于犯罪人格之上的刑事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犯罪人格视野下的预防犯罪路径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控制犯罪心理的生成;以犯罪人格为视角对犯罪人进行分类治理,改善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8.
对于"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可以犯罪化,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本文认为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从本质上看即是道德义务的刑法化,但见危施救不属于维持社会基本秩序运转的最低道德义务,故而不宜被刑法化。见危不救犯罪化不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不具备基本的可操作性,亦不利于刑罚预防犯罪目的的实现。即使国外存在诸多见危不救罪的立法例,也不足以说明其在我国犯罪化具有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犯罪是阶级社会的固有现象,长久以来,有关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理论和学说层出不穷。人们在经济行为中一般追求以最小的投入(损失)获得最大的产出(利益),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在对是否进行犯罪行为和如何有效预防、控制犯罪的方法选择上也应遵守经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保安处分是指为了保护社会安全,对具有犯罪或类似犯罪的反社会行为危险性的人或物所采取的刑罚之外的保安性强制措施。人身危险性和社会防卫论的刑法思想的提出,使以改善犯罪人,预防犯罪,从而保全社会为价值取向的保安处分理论更趋于系统化、具体化。作为刑法过渡桥梁的保安处分制度,代表着未来社会预防犯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