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纪中的确忙得"不可开交"。他的日程——不,他的时程里,安排得非常紧凑。经过多方的努力,在他那"接踵而至"的行程夹缝里,我们"加塞儿"对这位新中国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见证人进行了专访。面对记者,已过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矍铄的魏纪中侃侃而谈。"乒乓外交"、"女排五连冠"、"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席位的恢复"、"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等,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对本刊做了首次披露。  相似文献   

2.
正家庭,果然是俄国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作品的重要主题。他说:"家庭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战场,同时也是游乐场。"他的新片《当爱不见了》(Loveless),影片一开始,导演为我们展现的画面就是,"孤单"的12岁男童廖沙(Алёша)独自在树林里,将一条彩带往上抛,彩带在树枝间飘舞着。水,依然是萨金塞夫喜欢且惯于运用的场景象征。以及窗影的镜头运用法中,都可读到他一贯的风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官员连自己的年龄都可以肆意篡改、视若寻常,那么,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还有什么不可以肆意篡改或者造假呢?北京大学有个博士叫冯军旗,因博士论文《中县干部》而一夜成名。据说他的论文相当厉害。行家认为:从这里不仅可以读懂中国的官场,而且还可以读懂中国。论文中有不少"细节",涉及到官员的年龄问题,十分诡异。冯博士谈到,一次与某科级官员闲聊,问及年龄时该官员脱口而出:"你问的是我档案里的年龄,还是我实际的年龄?"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一件丑事情。若按  相似文献   

4.
伍本霞 《求索》2015,(1):44-48
1912年,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中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影响了中国学界的孙中山研究。列宁在读了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之后反应如此激烈,乃是列宁深感"修正主义"的危害,并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视同类似于他所批判的"修正主义"。实际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既与他眼中的"修正主义"有别,亦与俄国民粹主义不尽相同。它不仅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且其理论体系之本身完全是中国式的,确切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关于避免资本主义之危害的思想同晚年马克思在俄国前途问题上的思考,有诸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复杂的因素 ,靠一些人总结出经验然后你去实施 ,或把教学计划各个方面做出很多过分的研究都是不妥当的。以前 ,我们总说 ,凯乐夫的教育学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后来我随团到俄国去一问 ,许多人都不知道凯乐夫。打听半天 ,才知道他原是农学院的教授 ,后来任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他当时只是发表论文 ,在研究一门学问 ,俄国人并没有按照他的学说去做 ,中国却照他的理论去办 ,这能怪谁呢。现在谈论最热的素质教育在大学里谁也搞不憧是什么意思。有一段时间素质教育说成是文化素质教育 ,强调理工科大学要开语文课 ,让学…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报纸披露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新闻: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监控对象!一份FBI的绝密文件披露,爱因斯坦曾被怀疑是俄国派驻柏林的间谍。联邦调查局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他进行秘密  相似文献   

7.
正成建新为自己的侨领身份感到自豪。他记得在某次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勉励侨领:"祖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这话让他十分感动,铭记至今。智利被称作"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如果在中国打一口深井,穿透地球,井的另一端就是智利。然而这个"最遥远的国家",却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在南美国家里,智利拥有多个"第一":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第一个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国家,第一个承认中国为世界贸易组  相似文献   

8.
黄埔军校的创始人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寻求中国的民主和解放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晚年的孙中山转而把目光投向十月革命胜利了的邻邦俄国.他曾致电列宁:"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在共产国际代表的说服和推动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又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共同完成国民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民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相似文献   

9.
澄海 《同舟共进》2020,(2):9-13
提起汪曾祺,人们都尊称他为"汪老",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大千世界里一个游童,汪曾祺能写、喜书、会画,还会做一手好菜,他特别热爱世俗生活,喜欢亲近自然万物,甚至还怀有一丝天真的孩子气。  相似文献   

10.
细节印证历程。细节见证辉煌。站在2013年门槛,回望过去的十年,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走过了一段峥嵘的"黄金岁月"。在这段难忘历程当中,作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监督工作的作为有声有色,表现可圈可点,让人从一个个细节中真实地感受到这辉煌时期里的"人大监督新局"。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在1984年国庆阅兵的队伍里,有一个横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小平您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领袖道一声问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他创造了一个时代,"南方谈话"开启经济奔腾模式,"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就这样死在细节误差里。"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但新闻本身却连"底稿"都不打,弄得细节常常不靠谱,这样下去行吗?新闻似乎越来越喜欢拿受众寻开心了,它就是不肯在细节上求真求实。8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了篇《一个央视人的抱怨:网络为何总妖魔化我们》,作者是央视编辑郑根岭;为央视叫屈,关注度很高,读者反响强烈。先说该文本身的一个细节——作者说到央视清  相似文献   

13.
姚海 《探索与争鸣》2004,(11):17-20
别林斯基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思想家,他的见解曾引起同时代人的强烈反响和持久争论。就对于俄国历史的影响而言,别林斯基的社会思想较之其美学观点更值得关注。长期以来,别林斯基在苏联被奉为俄国革命民主运动的首倡者、俄国革命启蒙活动最伟大的代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先行者而备受尊崇。这个评价也长久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界,至今仍决定着人们对别林斯基的印象。然而,人们对别林斯基的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别林斯基是一个非常复杂经常自相矛盾的人,他不懈地进行精神探索、数度急剧转变立场甚至退回到自己已经放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体验,需要感悟。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法国入侵俄国期间,拿破仑意外的与他的军队脱离,被俄国的哥萨克人盯上。拿破仑从弯曲的街道潜入僻巷中的一家小毛皮商人家,主人将他藏在角落的一堆毛皮底下。哥萨克人搜查了店家,用剑刺入毛皮内,但没有发现他便离去了。待侍卫赶来,拿破仑毫发未损地要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首先在一个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崭新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列宁在世时还只处于初创阶段。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全力奋斗的就是如何巩固政权、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探索一条适合俄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没有能完成这个伟大使命。继列宁之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继续进行了艰巨的探索和创造,不仅在实践上使苏联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  相似文献   

16.
刘凌 《广东民政》2011,(7):64-64
在一个朋友的博客里,记录了多年前她和一伙冒险者徒步穿越戈壁荒漠的真实经历。其中一个细节让我感慨不已。她在回忆穿过楼兰的一段苦旅中,提及同行的一名男性旅伴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位平素习惯了被前呼后拥的团员,误以为还有后勤保障,没带任何补给,只身上路。在楼兰,我分给他一个饼子,竞将他感动得几乎泪奔了。”  相似文献   

17.
一篇著名的散文《海燕》让许多国人在少年时代就认识了高尔基这位"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他是沙皇封建制度的坚定反对者,曾因倡导革命而遭迫害;他加入社会民主工  相似文献   

18.
唐亮 《中国保安》2009,(8):70-70
我原来所在的护卫点分队长姓沙,为人忠厚憨直,行事总爱较真,大家背地里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傻"队长。我到"傻"队长所在的分队时,已是一个有着一年工龄的老保安了,日常的一些细节也慢慢变得随便起来。可是调到"傻"队长这个分队后,他每天仿佛都跟着我上班一样,一看到我拿出小说,他总是笑眯眯地出现在我面前,然后拉个凳子坐下,开始从公司制度讲到客户规定,从工作纪律讲到  相似文献   

19.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1884年7月9日出生在俄国维帖布斯克州雅诺维奇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在拉脱维亚度过幼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到中国,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苏联顾问,也是这一时  相似文献   

20.
5.去德国演讲只有一位听众赵薇在《近观马云》中爆料:"马总还跟我讲过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就是在他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受邀去德国做演讲。他收拾得特别整齐就去了德国,在一个能容纳两三千人的大厅里开始演讲。结果好像连带他在内,大厅里就只有两个人。但马总还是演讲了,这就很大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