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经历了启蒙搁置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呈现出与我国法治化建设、国情、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向同行的重要特征。文章指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支撑、学校助力、个体形塑等方面的积极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时代”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囿于历史、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部分民众法治素养欠缺、个别领域监督机制有弱化倾向等。为此,要创新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路径,必须坚持党对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提升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3.
魏春明 《求实》2004,22(12):77-79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后 ,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重大历史贡献。依法执政突出执政活动的法治化 ,要求执政党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来执掌国家政权 ,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执政党的活动 ,实现执政地位法治化、执政权限法治化、执政程序法治化、执政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理论的延续和创新,也是实现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提升我国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一是增强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实现权力制约,净化法治环境;三是完善考核监督,强化法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亦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令人担忧,不少高校把法律素养的培育简单化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制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以法律信仰教育为重点,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以保障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这是在中国法治化道路从"建设法治"到"实现法治"之际,将法治理想模式与中国现实的政治基础完美地结合起来,以推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正>开篇的话在现代社会,法治可以说是基本框架,大到国家政体,小到个人言行,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勾勒了一幅创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全景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使农村法治建设成为重要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农村,也就抓住了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从1985年起,我国便启动了五年普法活动,而最大的"战场"、变化最显著的地方就是农村。经过  相似文献   

8.
政党法治属于政党建设的范畴,其核心是依靠政党和国家法律确立政党权力、行使政党权力与制约政党权力。政党法治建设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党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政党法治建设离不开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党法律与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推进政党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也保证了政党法律的有效性。政党法治化要通过党内民主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时代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高校应当在教学中顺应趋势,将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到新高度。尽管各高校对法治教育尤为重视,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对此,在师范院校中进行法治教育应实行"双轨模式",即一般化教育路径和师范专业化路径的解决模式,以期在新时代依法治国背景下更好地推动师范院校学生法治素质提升,展现师范特色,培育合格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必须要按照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把一切涉及民族事务放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去衡量和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要以各民族平等权益保障为价值取向,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厉行民族事务多元化治理之路,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增强法治意识,引领全民自觉治理;坚持立法引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坚持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公正实施;强化法治监督,力保民族治理实效。  相似文献   

11.
地方法治建设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提升地方政权机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能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素养,提升法治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搞好城市法治建设,对建设法治中国意义重大。建设法治城市,也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共同推进,使法律在城市生活、管理、运行过程中处于最高地位。要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关键。"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营造法治环境;其次要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再次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最后要完善监督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重视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以严格执法为重点全面推进法律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主要是围绕国家法律体系建设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两大维度来展开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具有遵循依法治国、保障国家安全、惩治网络乱象的时代逻辑;法治共识、人民立场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遵循的理论逻辑;健全法治规则体系、优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法治意识素养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坚守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存在着法治化意识薄弱、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学生管理中"法治"与"德治"不协调等问题。对此,应培育法治文化,提升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内容协调一致的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学生,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等,以有效提升学生管理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生发出丰富的法律思想、法治理念以及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这一系列思想精华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从理论渊源、内在逻辑、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着力开掘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国家思想,强化法治国家建设的法理学支撑,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党到法治中国的逻辑视野,根植于"依法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件,在深化以党规党法治党的同时,应扩展以宪法法律治党的空间;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应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实现统一;依法治国是法治中国的建构路径,依法治国向法治中国的迈进应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框架下展开。  相似文献   

18.
任君 《奋斗》2023,(1):46-4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阐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四个方面,对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进行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的根本性的历史转变。经济是包括法律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法治经济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中国走向兼有文化国特征的法治国家的目标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加速经济法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重在建设,因而必须支持和保护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守法意识,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比翼齐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依法而行;要用法律制度巩固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