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秀颖  张喆 《探索》2011,(4):116-120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塑造越来越引起重视。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作为我国近年来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社会活动,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利契机和现实平台。在其新闻传播中,通过传播策略的巧妙运用,提高对外传播水平,充分发挥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所具有的政治功能,非常有助于塑造我国正面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以来,视频日益成为社会表达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不断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价值日益凸显,智能技术赋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的创作与传播,这使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成为可能。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呈现出叙事方式生活化、传播内容符号化、视频传播精准化及传授过程互动化的新表征。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有助于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推动时空建构,营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新场域;要进行符号重构,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视频化呈现;要推进媒体融合,拓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渠道;要加强机制建设,保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良性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目标始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媒体时代,有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要做到"两个转化",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生活化、立体化。结合生活需要,转变话语表达,实现理论宣传源于现实、关照现实。综合运用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个性化传播与群体性传播、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等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更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关乎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发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与整合功能,才能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素养的合格人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同时,也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场域下的信息传播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质,而西方的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理论为互联网信息传播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互联网信息传播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解构和建构需要几个关键环节:话语的传播与扩散、意见领袖作用的发挥、焦点话语议题的产生以及话语客体的聚集与分化,最后才能生成一个影响舆论走向的完整话语权。互联网信息传播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产机制,对于新时代我国主流话语权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必须做到转变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和传播模式,努力筑牢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坚强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6.
图像经过编码后具有传递意识形态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利用通俗视觉图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党的政治意志融入连环画中,从而使抽象的意识形态具象化,连环画遂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利用连环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方针政策、主流价值观念等通过叙事、转译和隐喻等方式展现,呈现出内容生产场景化、价值传播潜隐化、目标受众大众化的特征。这一举措在增强政治认同、摒弃落后思想、推动政策施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从中获取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网络图文的意识形态具象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利用网络图文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建构的过程中,要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符号体系,借助强大的传播载体提高影响力,更要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网络图文切实有效地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张爱军 《探索》2022,(1):163-175
自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密不可分。目前存在着国家形象建构重整体轻部分、重宏观轻微观、重主流媒体轻自媒体的倾向,影响国家形象立体、多维、鲜活层面的塑造。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不同结构层次形塑了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国家形象。自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个性化方面尤为突出。自媒体大致可划分为政治类自媒体、经济类自媒体、社会类自媒体、娱乐类自媒体等,不同类型的自媒体从各异的视角建构着“他者”和“自我”的个性化国家形象。自媒体国家形象的建构以情感为核心动力,建构方式具有内环闭合特征,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既具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功能。打破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时的内环闭合,要强化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的积极功能,弱化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消极功能。为此,要依托自媒体擘画建构民主、开放、包容、亲民的国家形象战略图景,同时要通过加强对自媒体的法治建设、行政治理建设、媒介体系建设等路径逐步实现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图景。  相似文献   

8.
《探索》2015,(3)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的存量基础之上提出并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性、先进性、科学性。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契合性来看,随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在阶层结构、利益诉求和价值体系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需要通过建构"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二者的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定位。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契合性,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的有效建构,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下,从构建"主体吸纳型意识形态"、探索"利益融合型意识形态"和培育"价值包容型意识形态"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感性需求、网络空间不断助推的感性交往、视觉文化有力塑造的感性景观,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和理论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实践要求,有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方法手段,从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0.
微空间平台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关注度、浏览度、理解度、认同度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增强广大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发起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度,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微传播中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文化话语权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文化话语权博弈呈现出白热化状态,话语渠道、话语方式、话语内容等发生着深刻变革。在文化话语权博弈视阈中思考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文化话语权博弈视阈中的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必须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传播,牢牢掌握我国文化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注重文化诉求、强调文化表达、善用文化元素,有助于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龙 《新视野》2012,(4):48-53
对于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关系国内民众的认知和态度,而且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政策。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扭曲的宣传和报道,力图丑化中国形象、颠覆新生政权,由此使国家形象建构变得更为必要。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具有表达、感染、聚焦、强化功能,向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诠释、展示了国家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7)
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应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机制,主要包括生活化机制、话语表达机制、感性化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以智能算法、大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同、交互设计等方式逐渐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主流思想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内容个性化、叙事方式感性化、呈现场景立体化大大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度、温度与力度。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编织的“信息茧房”、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拟态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弱化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现实挑战。因此,我们应遵循价值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技术赋能,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智慧升级”;完善制度监管,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长效续航”:以规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消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能转化为可感知、易认识乃至能观看的象征形象,从而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社会加快变迁下,我们党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借助图像、仪式和沉浸式新闻等形式,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由抽象性向现实性具象转化,极大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典型样式,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对整合社会思潮、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主流政治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建立在其有效传播基础上引导能力的不断加强,但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建构的文化传播生态,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亟需新的思路和举措来提升网上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传播视阈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内容作出总体战略规划,努力建立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政治宣传与文化宣传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跨文化传播网络,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独特的建构逻辑,体现在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建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之中。政治立场建构是前提和基础,集中体现在话语内容和话语标识的鲜明立场建构之中;理论体系建构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话语范畴和话语基础为依据,呈现科学性和统合力;话语表达建构要以准确性、生动性、主导性、规范性为必要条件;传播体系建构要充分体现话语传播的融合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感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表现力;价值体系构建要彰显话语核心和话语发展的价值性、导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发展力,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是民众对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国家身份意识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式微、国家形象被有意曲解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政治仪式是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具有唤醒集体记忆、彰显主流价值、呈现综合实力功能的象征性活动,政治仪式在建构国家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内蕴的明晰国家身份归属、强化国家话语力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价值功能,指向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本原。通过对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实践样本分析,从特定时空唤醒改革记忆、鲜明主题凝聚改革共识、纪念大会总结改革成就等向度,揭示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图景。新时代,需要合理发挥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功效,合理挖掘时空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有效提升主流价值的传播效能,充分运用仪式操演形塑国家形象,进而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