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级资产改制与村居生活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是市场对城市资源的价值发现及城市社会资产的形成和增值过程,同时也是城市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再调整和利益关系重建的过程.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城市化替代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城郊村的社会变迁,将使城郊村产权关系重构和社会关系重建.然而,我国当前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线、现代化替代传统村落的社会变迁,却未能使农村中传统的村落结构和村民生活方式消失,而是使传统村落演变成半城市化的"城市村居"(1),成为"新城中村".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公布的福建省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宁德、龙岩、三明、南平、漳州五个地区,呈现出"山区多,沿海少"的分布规律;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位于宁德市西南部、漳州市西部;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平均距离超过60km;地形、交通、社会经济是影响福建省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讲求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发展和家庭养老机制运行的精神支撑,近年来村落尊老敬老观念发生了历史性嬗变,如何传承并创新传统尊老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以闽清县村落调查为例,对传统福州山区村落的尊老文化和习俗做初步的整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村落尊老文化与农村家庭养老的关联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和农村产业等相结合的多种生产性保护路径,贵州的传统村落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村发展活力得到激活。传统村落留存了中国几千年璀璨的农耕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贵州传统村寨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具有600年以上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有1800多个。今年6月,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贵州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开发了村镇生活垃圾收运板块、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板块、传统村落建设管理和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板块、农村危房改造板块,并同步开发了手机客户端贵州数字乡村App,助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6.
村落社会控制模式由传统外在型向内在型、单一型向复合型、封闭型向开放型、非制度型向制度型控制转变,旧模式的崩解与新模式的尚未完全形成并存。根本对立的新旧模式的并存,可能抵消各自的积极作用,使整个乡村的控制能力弱化。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正是农村秩序失控和控制力弱化的一种表现。基于村落社会控制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从完善新型村落社会控制模式的视角探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是当前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党建动态     
易门县把党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事迹、农村实用技术、警示教育等作为电教播放的重要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党员电化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发挥片库作用抓电教。针对农村难统一、村落分散难集中的实际,把定期播放与不定期播放、定点播放与流动播放、集中播放  相似文献   

8.
村落是构成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做好村落布局工作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布局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产生了诸多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需要我们及时准确把握这些变化,积极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优化村落布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中部欠发达的传统农区,如何在未来二十年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省上高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简称“两化”),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小康进程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上高县属中部欠发达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县。1999年,GDP总量中农业占43.9%,农业人口占77.5%,全县财政收入53.9%来自农村和农业。近几年来,围绕“两化”积极推进“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依法向种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通过“两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土地  相似文献   

10.
邓淳兰 《当代贵州》2023,(30):62-63
<正>传统村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要遵循历史形、现代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其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法则,以及和过去空间关系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构建良性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必须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现代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有理想的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助、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这个基本目标.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要领,把握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心任务,始终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基础重建和再造的过程。它将农村传统的以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落改造成为人民公社下属的大队、生产队的基层组织。本文阐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再造的基本情况,以及再造后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现代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有理想的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助、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这个基本目标,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要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客观上离不开小城镇这个载体的带动和引导。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培育和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大幅度提高社会购买力;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吸收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稳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科学性强的复杂系统工…  相似文献   

15.
李培林撰文指出,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转型,使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态处在中国同一个发展时空中。我们过去谈论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时,还是在一个现代化的框架里,总的来说是一个涉及农村的问题。现在谈论“新三农问题”(农民工、失地农民、农业村落终结问题)已经无法排除全球化的影响。这也是很多农业经济学家呼吁要跳出农村寻求解决农村问题途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挂是全球普遍现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挂形势严峻且持续时间较长,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负担将由农村承担,因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农村社会承受着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应从超前布局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以应对村落调整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提供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与服务;大力开发低龄老人的养老服务潜力;为农村高龄农业劳动力提供相适应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村老人定期免费健康检查制度等方面调整社会政策,以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7.
屈虹 《理论研究》2020,(2):57-6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基础是遗产保护理论。源于其具有的遗产价值,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面对城市化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扰,应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健全法律法规,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提高传统村落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构建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的良法框架,要在全面盘清传统村落多样性原生态信息的基础上,严格申报和审批标准,按法定流程申报传统村落和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专项立法,保障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具体做法是:厘清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强化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对财政支持传统村落专项资金的监管;严厉打击针对传统村落的文物违法案件;重视宗族宗法乡规民约在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前线     
《当代贵州》2013,(18):6-6
中国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6月4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是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机构。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对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随着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发布,多领域学者深入村落,在田野考察中探寻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传统村落的商业价值受到更多关注,传统村落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对于大多数刚刚进入名录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村落,其发展规划研究是未来几年保护实践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同时注重法律保护也是保护工作中涌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