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少时读《礼记》,读到“德者,得也”一句时,父亲解释说:有德的人,也就有得;但得到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得到别人的尊敬,得到做人的尊严。随着年事渐长,阅历渐丰,对《礼记》中这句话的理解也渐深。这“德”、“得”二字虽然同音,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古往今来,因“德”而永垂青史者代不乏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是史不绝书的。这二字还如影随形。在贪“得”之后紧随着便是缺德。比如:得到了一次非分的公款吃请,便缺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了一笔小人的贿赂,便缺了当权者的德政……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毁掉了不少人的前程和性命。凡事必得为先,贪得无厌而丢掉脑袋,绝不是危言耸  相似文献   

2.
“得”“德”之间曹敬宗为民公仆、当以"德"字为本,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而后自己也会有所"得"。故《礼记》有云:"德者,得也。"无德处事,一味信奉"厚黑之学",虽亦能有所得,然有德之"得"与无德之"得"是截然不同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  相似文献   

3.
少时读《礼记》,读到“德者,得也”一句时,总以为有德者便能得到什么东西,而究竟能得到什么东西却模模糊糊。随着年事渐长、阅历渐丰,理解也渐深,也才渐渐明白,有德者能得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一类的东西,而是别人的尊敬,做人的尊严。 古往今来,有德者得到“别人的尊敬,做人的尊严”的事例不胜枚举。《三国演义》中的诸  相似文献   

4.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5.
<正>"德"者"得"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有德之人也就有所得,这里的"得"当然不是指得到金银财宝,而是指得到做人的尊严,得到别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话“慎独”     
话“慎独”张述华"慎独"其意是指在独处无人时,自己行为必须谨慎而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为此作注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宋明理学家即以慎独为重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注重"慎独",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和”思想与现代艺术美周波产生于先秦时代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美学原则。例如孔子首倡“中庸”(即“中和”之意)并把它看作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礼记·中庸》则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183;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183;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中庸章句》讲“诚”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讲得是天,《礼记正义·中庸》讲“诚”是天所赋予的人的先天本性,讲的是人,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重要的是,朱熹从他的诠释中引申出对于天道的论述,认为天道之“诚”在于“不二”,即纯而不杂,而且由于“诚”,天能够生生不息,化生万物。同时,朱熹还引申出对于伦理道德的论述,认为“诚”既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又是人的先天本性、圣人之德,并且比“五达道”、“三达德”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10,(4):40-40
春秋时期的《国语·晋语四》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礼记》云:“同窗为朋,同志为友。”孙中山也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相似文献   

11.
正《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或“乳名”。等长到二十岁,可以绾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这个名就叫“字”,也叫“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7,(1):47-48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183;礼远》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地气”一词,《辞海》中有解曰“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升腾”。世上万事万物皆离不开“地气”。如今“接地气”也成为领导干部“知基层、解兵味”的形象比喻。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地气”,部队战斗力生成和全面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基层和广大官兵这个“地气”。在新形势下,习主席着眼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古代“小康”的概念最初由《礼记》而来,是指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后又衍生为“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的涵义。现代“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与《礼记》中的宗法社会的“小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这些成语和俗话渊源之久远,恐怕不是一下子能够弄明白的,因为史书及典籍中对礼的论述多矣。《礼记》曰:“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左传》中说,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工具。如此看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礼,始终是调整人们关系的一项行为准则。中国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大概也包括这方面的原因。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讲究礼仪是应该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也不可或缺,无可厚非。但值得我们高…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12):47-47
斯大林说:“真理在‘左’和右中间。”此话正确,也很精辟。斯大林自己把握得怎样,姑且不论,但这句话说得确实好。中国的儒家实早有此意。《中庸》谓,执其两端用其中;《论语》谓,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亦即“两端”。“过”与“不及”都不对,“用其中”才对。  相似文献   

17.
“科学”是由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在清末,“science”曾被译成“格致”。“格致”一词源出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可见,“格物致知”就是深究事物的原理以求知识。但用“格致”来解释今天“科学”所包...  相似文献   

18.
说“廉”     
说“廉”张述华为政之要,廉洁为本。不贪为廉,不污曰洁。既是为官者的官德,也是做人的品格和德行。廉的原意,比喻有棱角、锋利。引申为方正、高洁、清白、俭约、公平、不苟、明察等含义。《周礼·天官篆宰·小宰》记载了古代评价"廉吏"的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  相似文献   

19.
文化馆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在共《本月话题》栏目里讨论了好几个月。络绎不绝的读者来稿透着人们对现今有些文化馆失掉“文化味”,其功能渐失殆尽的深深忧虑。人们对文化馆命运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一种渴望。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馆长寇援,以其“把事业干火,把家底干厚,让干部干富”的改革思路,“坚持文化馆的公益性性质不能丢”的思想,“文化馆有为才有位”的工作精神,使和平文化馆做到了“庙小神通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馆事业红红火火。寇援同志在这篇文章里谈了他对文化馆性质的理解和认识。他说─—  相似文献   

20.
“小康”辨     
从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到江泽民宣布进入21世纪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表明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些著述在论述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时,总是喜欢引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关于“小康”的论述,似乎它同我们今天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关,甚至认为从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来源。其实并不。邓小平不仅没有引用过《礼记·礼运》中任何一句话,相反倒说过:“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