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春秋时期,具有封建父权强迫性质的“守节”观念并未形成,却有女性在言辞中传递着非常明显的“守节”意识.春秋女性因此在贞节史中主动添加了浓重的一笔.在春秋复杂的婚姻环境与政治格局中,“守节”表面看来是春秋女性的自我禁锢,实则体现了她们的生存智慧,是她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考察春秋女性的“守节”观念及其情感、心智,可以丰富对“守节”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英姿  刘钊 《长白学刊》2005,21(6):91-9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选择及审美取向.在妇女解放运动的洪流中,男性大师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以及他们身体力行的文学创作,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五四以来,大量女性写作的出现,显示了被湮没被忽略的女性集团"浮出历史地表",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宣告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也标志了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艺丹 《前沿》2002,32(6):72-75
“五·四”女作家群由步入文坛时的“问题小说”到以“爱”为主题的创作 ,表明她们的创作视角由社会转向了表现女性自我 ,女性主体意识由对外的追求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不愿再做封建家庭的奴隶、任人宰割的羔羊、为人刀俎的鱼肉 ,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在“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中觉醒。从“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我们看到 ,“五·四”新女性们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挡 ,勇敢地为实现作为“人”的价值 ,迈出了蹒珊的第一步。这蹒珊的第一步为日后女性主体意识走向全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无疑是一位大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丁玲的文学生命史就是中国现当代女性命运的发展史.她的小说承载了历史文化的重负,塑造了具有时代悲剧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反帝反封建为旗帜,以科学与民主为启蒙精神的五四文化鼓励了中国新一代女性起来砸碎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努力克服封建文化的心理积淀,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丁玲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反映两性文化在深层次上的冲突,让人沉思,使人誓醒.  相似文献   

5.
孙晓天 《青年论坛》2009,(3):138-141
世界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和男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往往被排斥在真正意义上的崇高之外,她们既不能成为朗吉努斯所说的:“伟大心灵的回声”,也不能代表康德所认为的:“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形式”。在此情境之下,“女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家若想摆脱“女性”这个充满歧视意味的语汇,成为艺术和艺术家,则必须在“躲避崇高”的时代语境中“重建崇高”,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批判不公正的两性关系,促进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大有发展的整个文学格局当中,女性文学是一个取得了相当成就从而获得了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板块。大量的变性进入文学领域,已经并将继续影胸整个文学的质地、风貌和品格。因此,女性文学的现状应该引起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我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性文学发韧于五·四时期。当时在反帝反封和思想解放大潮的冲击下,中国文性作家不仅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坛上,而且她们以先进的思想、无畏的精神、充沛的才情、细腻的笔触对刚刚冲破封建藩篱的文性和女性意识进行了生动而…  相似文献   

7.
在影视圈这样的父系社会里,撇开那些镜头前媚眼如丝、摇曳生姿的女星,另有一些并不作为视觉承担的女性存在,她们悄然地躲在镜头之后、监视器之前,无论何时提到她们,总是特意强调性别———女导演。她们的作品总是被扣上"女性主义"的帽子,不管她们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但这些掌镜的“三八红旗手”们终究还是走上了风口浪尖,掀起了狂风骤雨,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女导演,不是用美貌,而是用镜头迷了众人的眼。  相似文献   

8.
在“倒扁”的红衫军中,有六成以上是女性参与者,向来被认为是偏向于政治冷漠的她们冒着被指控为“破坏秩序、扰乱社会稳定、暴民”等污名,长时间地参与这场街头运动,在台湾前所未有。本文分析了她们参与的原因、动机及参与中的感觉,分析了非暴力对女性参与政治运动的影响,并探讨了大量女性参与对这场运动形成“团结感、人情味、家庭感”等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在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公民社会的建构方面与非暴力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李金荣 《青年论坛》2011,(5):112-114
新生代女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表现出愈陷愈深的“自恋”情结和渐行渐远的“恋父”情结,凸显了新生代女性小说明晰的情感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10.
于倩 《青年论坛》2009,(5):109-111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看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指出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所反映出的中唐女性的婚恋生活。主要表现有:“寒女难嫁”及其形成根源;社会风俗方面的宽松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严酷所形成的矛盾,对已婚女子身心造成的深深伤害;以“七出”为核心,封建婚姻制度对已婚女子有更为严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作品因为重点探讨了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而凸显出浓重的性别色彩和性别意识,具体表现为“性别自省意识”、“性别批判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的文学表达,不但整体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空间,更体现出现代女性散文写作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女性文学对爱情有着唯美的永恒追求 ,催动着爱情“女神”的诞生 ,也在追求之中得不到理解而进入“私人化”空间进行性爱原欲的过度张扬 ,“女神”顿时回归为“女人”,而女权主义文学思潮始终伴随这一过程 ,使女神“再生”又“消失”。2 0世纪女性文学开拓了张扬女性意识的多个维度 ,却需新世纪的新的整合 ,实现女性书写性别意识张扬与女权主义的新超越 ,在多角度、多层面上进行文学的深度掘进 ,以朝向人的价值全面实现的方向 ,开辟一个更加深彻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14.
颜琳 《求索》2008,(4):171-173
1990年代,以林白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其自觉的个人化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的女性意识来强调曾被忽略了的“角色差异”和“性别差异”。随后这种个人化写作逐渐走向社会化,为女性文学书写又拓展了新的空间。文章试图对林白个人化写作新走向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这种转变背后存在的独特价值,并以此来探讨中国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任媛 《前沿》2012,(8):160-162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其虚构的文学世界中,倾诉着陷于生命困境中的女性们压抑在心头的烦忧、恐惧与不安,在挫折和失意的打击下,她们时时以冷漠回避的态度与社会及他人疏离,或走上发泄、反抗的暴力之路。在此,作者将悲剧中人物的困惑与忧怨诉诸笔端,既显现出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弱化,也暗示其自醒精神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反映,20世纪女性的问题在清末几乎已经被悉数提出。而清末文化失调的语境,造成现实的女性和想象的女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巧合,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主人公都是女性:饿死的母亲、辞严义正的姐姐和奢侈忘本的妹妹。女性情感丰富细腻,她们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是  相似文献   

18.
聂欣晗 《求索》2007,(11):166-167
本文以《名媛诗话》及作者沈善宝为考察对象,认为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来舒解她对于女性文学在异性话语体系下经典化的焦虑,并利用追溯才女传统、建立女性文学史、借助男性彰显女性文学的成绩,以及利用“红闺诗领袖”的影响力提高女性及其文学在公众传播中的地位等具体写作策略,来达到使女性文学经典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雷霖 《求索》2013,(6):145-147
中国现代文学抗战叙事中塑造了一批挣扎在个体爱欲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女性.她们最后关头虽然选择了民族主义,但个体爱欲的受挫使她们陷入疯癫或濒临死亡的处境中.这种发生在善与善之间的悲剧冲突导致女性“精神的分裂和自我损耗”.显示出战争蕴含的极端性和矛盾性所带来的全部残酷性,以及侵略战争本身的反人类性。  相似文献   

20.
王玲 《求索》2012,(12):137-139
学界对《左传》中的女性多有述及,但对《左传》中的鲁国女性却尚未有人研究。《左传》中的二十七位鲁国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悲剧命运,究其悲剧根源,则在于鲁国封建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在于她们对宗法伦理观念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