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亦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实践”的概念,就是针对当时德国思想耽于抽象思辨所作的批判,并由此引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要求:一、终止抽象,将哲学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的实证的科学研究;二、超越单纯的理论斗争,重视把思想付诸行动的具体社会实践。在这方面,马克思曾有过“经验的观察”的主张,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今天,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一些理论文章中,常说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或说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也有的既说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又说这是他的两个伟大发现。“发现”和“创立”这两个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发现”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认识的。恩格斯在讲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时,正是这样正确运用的。如他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374—375页)可见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社会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而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一科学的创始人,并为这一科学的传播和运用奋斗了一生。但是,他们并不是生就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九五级领导干部研究生班集体编写、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作序的《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简称滩》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恩格斯曾经说过:由于有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就使马克思能够“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余,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上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运用唯物史观视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大是大非问题,这是《唯》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唯》书的作者们通过联系实际学习探讨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4年秋在巴黎见面以后,就开始了他们的终生合作,并于1845年春同住布鲁塞尔时,决定共同研究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实际上是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4页)。他们在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过程中,即在批判德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批判贯穿了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及其转向,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重大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以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后,将宗教问题的根源指向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逐渐将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指向了物质生产,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宗教问题归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中。简言之,马克思宗教批判伴随着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重新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诞生的根本标志,就应该是对于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主导力量的确认;而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深化也是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发展的内在原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哲学批判所揭示的无产阶级历史地位为逻辑起点,是对成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哲学批判的发展完善。批判政治经济学,就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代宗教的本质,只有在理解了宗教和资本合流的历史前提下,才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什么把反对宗教看做反对资本统治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来对待。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辩证统一性来讨论马克思宗教观的唯物史性质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进程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关于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与生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页)。马克思的论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种对历史的解释,可表述为历…  相似文献   

10.
韩丽君 《理论探讨》2001,13(2):33-3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 ,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的萌芽 ,是唯物史观创立形成的开端 ,同时它也表明马克思哲学思想一开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据此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认为其唯物史观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两个必然”的思想永放光芒徐崇温150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284页)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批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路线图.在理论意义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现实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未很好地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批判地看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媛媛 《学理论》2010,(22):42-44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此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且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为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奠定了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对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对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都曾有过概括性的论述。马克思在1857年所写的评论庸俗经济学家巴师夏和凯里的未完成的手稿中,已经提到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不同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4、16页)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他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还概括了原始的  相似文献   

15.
一、观念的本质及特征剖析观念,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包括一切看法和认识。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的观念“不是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同上,第3卷,第75页)这些论述揭示了观念本质的客观性。观念作为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思想意识,它是适合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是观念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根据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结论。马克思主义者一贯认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在实际运用中应以具体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从不把这个理论看成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在《共产党宣言》一八七二年德文版序言中,他们明确指出,对《宣言》中所发挥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 列宁讲得更明确。他在1899年指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选集》第1卷,第203页)1916年,列宁科学地预见到“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一样,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形成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哲学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神圣家族》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群众的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4页)。现在,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和当前我国改革实践的发展,已经把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提到我们的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9.
经济管理二重性是经济管理原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阐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时指出:“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性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369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职能时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剥削制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个运动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