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山佳 《侨园》2014,(8):40-40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相似文献   

2.
季翔 《学理论》2011,(4):35-36
唐代皇帝并不主持科举考试,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殿试。殿试宋代成为定制,制度形式的殿试历金、元、明、清四代,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政治功能。探究了殿试的起源,梳理了殿试制度产生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并对殿试制度在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政治功能作出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符平光 《各界》2010,(6):3-3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有一个叫钱敬忠的举子,会试中试,却故意不参加殿试。这当然很蹊跷,因为会试中了的人,只有参加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而会试者只要不犯触怒圣颜的大错,一定会中进士的,只是排名和会试有差别。他为什么放弃到手的功名呢?  相似文献   

4.
帝王大都喜欢玩弄权术。皇权政治本质上是为某个人、某个家族服务的,具有天生的自私性,帝王对此心知肚明。为了消除民众的叛逆之心,皇帝有时也会装出特别在乎民意的模样。  相似文献   

5.
李廷机,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生于明朝嘉靖21年(公元1542年).他从小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在万历11年的全国大考中,高中榜眼.其实以他的本事应该中状元,可惜运气不好,碰上了明朝最会和稀泥的宰相申时行.申时行觉得全国的考生就数太医院的朱国祚顺眼,就把状元的帽子丢给了他,让李廷机肚子里的满腹经纶变成了满腹怨气.  相似文献   

6.
公元650年,年轻的李治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与此同时,太宗皇帝给他留下的两个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在他们的岗位上表现得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史称他们“同心辅政,上(李治)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有那么一部分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但不知何所据而云然。龙,象征帝王,始见于《易·乾》“龙飞在天”,疏:“龙飞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世俗因谓帝王登极曰:“龙飞”。秦始皇自称老子天下第一个皇帝,“上应天心,真龙下降”,故称“祖龙”。《尚书考》:“秦王政以由璧玉沉河,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呼政曰,‘祖龙来授天宝’。”《史记》载:“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夜过华阴舒平  相似文献   

8.
河汉 《各界》2010,(7):55-58
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先河,明朝从进士中选拔出最佳者冠以状元之称。数代数科,出了无计其数的状元。纵观历史,状元不算稀奇。女状元却风毛麟角,前代闻所未闻。直到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中国才有了女状元,而第一个女状元就是傅善祥。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     
《瞭望》2005,(52)
新都杨升庵博物馆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 1559),新都人氏,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哲学家、史学家和书法家。杨慎自幼好学,二 十三岁时应殿试,成为明代四川惟一的状 元。所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乃千古 绝唱。《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 富,推慎为第一。”《四库全书》收杨慎著述 四十二种共三百三十二卷。 杨升庵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万件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明代万历朝的首辅,生于人杰地灵的湖北江陵。他在任期间,辅佐冲龄之际的神宗皇帝,鞠躬尽瘁;担一国之任,除多年积弊,死后而已。他以超人的胆魄,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整治河漕,十年而国富兵强,史称“万历新政”。这一切无疑需要铁的手腕、严明的法令,居正因而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导致身后祸起,卓著的功勋被一笔抹消。本篇拟谈他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种种作为中,以民为本,以“安民”为宗旨,偏重于  相似文献   

11.
陈梧桐 《各界》2011,(10):43-45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14个皇帝。万历十年(1582年)他亲政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富”,“太仓积粟,可支用十年,同寺(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两”。但到了万历中后期,却是“环视库房,一空如洗”,边镇饷银“逾时历年不能给发”,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2.
曹髦,字彦士,安徽省毫州市人,生于公元241年,死于公元160年.曹髦的父亲是东海定王曹霖,他本人则在曹芳废后被选为皇帝,可惜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当时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节,他不甘心被操纵,发兵讨伐司马昭,战死.曹髦就义的时候,刚刚二十岁了.  相似文献   

13.
爱美之心人皆有,但凡有点条件的,谁不想找个好看养眼的老婆。中国古代的帝王们更是凭仗其无人能及的地位与优势,占尽了人间美色,所以后人往往用“佳丽三千”、“美女如云”来形容皇帝的后宫。不过,这只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有些帝王,不爱美女爱丑妇,专挑那长相丑陋的女人做老婆。  相似文献   

14.
常熟是一座具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学之邦”之称,历来被视为吴文化重镇之一。自古以来,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精神,从唐代至清代,常熟共出过483名进士和8名状元。《中国藏书家考略》收录的741名藏书家中,常熟籍的有84名。  相似文献   

15.
刘春霖是清代最后一名状元,也是我国自唐代开科举仕以来最后一名状元,生于1872年1月,卒于1942年1月,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取状元.其兄刘春堂同科考中进士. 刘春霖考中状元后,官职不高,最后职务是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省自治筹备处处长.1928年,刘春霖离职不再从政,隐居北京.在其一生中,潜心学问、高风亮节、乐于助人、关切桑梓,留下了许多逸事,至今仍在乡里传颂.  相似文献   

16.
清代从入关前到统治结束共历12帝,其皇帝的整体素质在中国历朝历代帝王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尤其是清代前期的几代帝王,更是骁勇善战、政绩卓越,这主要得益于清代在改变皇位继承制的同时,注重皇子的教育与选拔,确保了大清帝业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7.
文之峰 《学理论》2009,(19):174-176
艾森斯塔得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曾提出“有限分化”和“文化取向”两个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特别是“文化取向”的概念对于更好地理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中的“万历立储事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明代在出现了“有限分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官僚集团。他们以“文化取向”作为主要武器,最终对万历皇帝的立储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文化取向”使得明代的统治者更侧重于对于文化秩序的维系,而难以采取更为积极的各种社会、经济政策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避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避讳     
朱筱新 《党政论坛》2011,(10):50-50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相似文献   

20.
闲话避讳     
平白 《瞭望》1999,(43)
广闻录名字旧称名讳。《辞海》中说:“活时曰名,死后日讳,分用义别,合用同名字”。中国人讲文化,对名字的称、写、用,自然也都文化,其中很要紧的是姓名文化中的避讳。封建时代,历朝皇帝及孔子之名,臣民共避之,不能随便喊,随便写,随便用,那叫“国讳”。实在避不开了,或写缺笔,或用代字。孔子名丘,缺笔就要少了右边那一竖,读为“某”。读史书,常怪某些名字变来变去,也没什么道理,其实好多情况下是避帝王名讳之故。秦始是名政,“政”“正”同音,于是,“正月”就读作“征月”,写作“端月”。吕后名雉,雉被改名野鸡。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