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人民调解》2014,(1):6-6
近年来,福建省司法厅在社区矫正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出台了社区矫正处罚程序规定(试行)、社区矫正调查取证笔录规范(试行)、社区矫正宣告办法(试行)、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试行)、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社区矫正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七项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金勇 《检察风云》2011,(11):1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社区矫正首次写入我国刑事基本法律之中,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发展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这必将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发展,也将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对新形势,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振 《中国司法》2011,(12):65-66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并于5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了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罪犯“实行社区矫正”,这标志着经过8年多的试点,社区矫正将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兵团已经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需要有效解决完善,以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在总结全国各地试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吕伟 《时代法学》2011,(5):32-37
社区矫正代表着当今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刑法修正案(八)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为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戴艳玲 《中国司法》2011,(12):106-106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第一次对社区矫正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将“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写入刑法,把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既是对社区矫正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为这一刑罚执行制度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正式写入刑法,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何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如何发挥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中的作用更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本专题从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定位、对策、方法等不同视角进行论述.以期强化社区矫正的执行。真正实现社区矫正保护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双重目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关于《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影响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对于改革与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它将对司法行政系统广大社区矫正工作者带来怎样的思想撞击?  相似文献   

8.
郝赤勇 《中国司法》2009,(11):17-19
一、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试点是为贯彻落实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改革。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批示精神,2003年7月,“两院两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省(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9.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对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首次在我国刑事基本法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从哲学的高度探讨社区矫正制度的公正性、人道性、惩罚性和社会性等基础理论问题,从理论上阐明建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合理性,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试点工作,对于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规定,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裁定假释的犯罪分子,可依法对其采取社区矫正的措施。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和刑罚执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社区矫正制度,通过社区矫正实现刑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推动刑罚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刑罚执行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文章提供以下一些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梅义征 《中国司法》2007,(9):103-105
社区矫正制度是刑罚理念由单纯的惩罚转变为通过教育改造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reintegration)的产物。早在19世纪,部分欧美国家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到上个世纪70年代,社区矫正制度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普遍推广。目前,部分西方国家和日本、韩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本文拟以比较日本、新西兰两国社区矫正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矫正制度经历了惩罚(无矫正)——狱内矫正——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刑事实证学派的矫正刑思想、新社会防卫论、犯罪标签理论和相对报应主义刑罚观。鉴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现状,应以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和刑事诉讼分权理念为根据,对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杨强  李艳 《政府法制》2012,(13):49-49
洪洞县人民检察院监所部门近日与该县司法局社区矫正部门、法院刑事审判部门、公安局户政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四部门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制定了严格的社区矫正对象《接受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及奖惩制度》以及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是改造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再社会化的社会制度,我国开始了此项制度的试点工作。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涉及刑罚和人权的重要制度,在一个正在崇尚法治的社会,需要立法机关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解决当前社区矫正面临的法律困境,推动我国社区矫正的正常展开和扩大,同时促进监狱矫正的改革和发展。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具有迫切性,但必然存在阶段性,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亟须注意好实体和程序并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囚犯矫正工作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健康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社会化、法制化、专业化程度较高。香港囚犯矫正工作秉承中华传统,嫁接英美文化,兼收并蓄各国的科学理念和制度方法,以我为主,务实为用,在学习中扬弃,在实践中发展,极具适应性和生命力。香港惩教署及所属各监狱以《监狱条例》作为管理基础,同时以联合国厘定的囚犯待遇的最低标准为基本参照,经年积累,惩教机构及其职员的素质、在监囚犯的待遇均达到了目标认可的标准。以惩教署和善导会为中心,构成香港颇具现代意蕴的设施内外的囚犯矫正、帮助系统,市民深刻参与帮助囚犯和更生救助,创造了对国际社会颇具借鉴意义的社会参与范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社区矫正的概念、本质属性、开展的理论依据以及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论证,探讨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以促进中国特色罪犯改造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湘文 《法制与社会》2010,(35):159-159,169
作为一种能充分彰显人道合理配置和社会效果的犯罪处遇制度,社区矫正制度正日益被国际社会广泛借鉴。我国于2002年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继而2003年7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而拉开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对未成年人犯罪人将有利于其以后的发展和重新融入社会,防止其再犯罪。“社区矫正”立足于对犯罪人个人利益的重视,强调个人经过改造后能更好的回归社会,因此,未成年犯罪人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司发通[2012]12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是对近十年来社区矫正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肯定,对于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仅从区(县)司法行政机关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贯彻实施《实...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来看,社区矫正制度刚开始建立,与国外的社区矫正制度相比,在适用的对象、范围、矫正的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都有待于完善,而且,到目前为止,社区矫正尚未能在全国各地全面有效推行。因此,需要对社区矫正制度从理论和实践诸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