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日,一位来自南方农村基层的朋友,向我讲述了他们那里有关土地征用补偿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其中讲到他邻村有一块土地(这是该村的最后一块土地)由于市政建设需要被征用了,为此得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补偿款,村民们对补偿款如何分配产生了严重意见分歧。一种意见主张按承包地分配,谁家有多少承包地就分多少补偿款,理由是土地被征后,他们受到了损失。另一种意见主张按人口分配,谁家有多少人口就分多少补偿款,理由是土地属于全体村民集体所有,不属于一部分承包人所有。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从眼前看,土地被征用受损失的是承包人,其他人…  相似文献   

2.
在楚雄州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楚雄市代表团赵峨等14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建立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维护失地农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议案》。议案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州各县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得到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但往往数额较少,使得生活较困难,更无法解决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3.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讨了目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分析其深层原因,并进而对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蓝常周  龚莹 《桂海论丛》2009,25(6):76-79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的征用,大量农民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为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应该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刘爱君  赵诤 《人民论坛》2010,(11):148-149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多数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拆迁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失地而引起的利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剖析现今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求妥善解决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振雄 《新东方》2012,(6):70-73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身份转化这么简单.城市化进程也不仅仅是把城市建起了,让人住进来就完成了.失地农民转化为市民,很多时候是因为政府有发展的意愿而农民并没有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好准备.因此,实现农民的市民化,社区需要加强教育,政府需要加强培训,城市需要张开怀抱.只有市民理念和行为被失地农民接纳被践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转变才能真正达成,城市化进程才算实现.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多数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拆迁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失地而引起的利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剖析现今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求妥善解决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的国家,据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人口数量已达到1367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就达到了61866万人,在这13亿多的人口中,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数近一半,这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数字[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很多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很快显现出了,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和村落这三大问题,学者称之为“新三农”问题。它是连接城乡关系的重要节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缓和和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纽带。“新三农”问题中,笔者认为,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当前最应当关注的问题。这是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也关乎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值得政府及相关部门深思。  相似文献   

9.
论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琼  李莉莉 《理论月刊》2006,(12):173-17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因受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法制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的许多权益受到侵犯。为了继续顺利推进城市化,同时又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必须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规范,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大月刊》2006,(9):42-42
近年来,山东日照经济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18个村居人均耕地不足0.3亩,失地农民达205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5%。为确保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该区积极协调解决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关系,使失地农民不失利、不失业、不失财。  相似文献   

11.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与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给失地农民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千方百计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和长远生计,让他们居住有房、保险有份、就业有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拥护者。  相似文献   

12.
陆泉 《今日海南》2013,(11):34-35
随着海口西拓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省、市重点项目纷纷落户秀英区.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故而产生征地拆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坟墓迁移补偿款等大量资金.个别征地拆迁人员、乡镇干部、村干部等,因一时贪欲,利用职务之便,伸出贪婪之手,出现了不少腐败现象.如何在农村土地征用中做好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把腐败种苗从土壤里连根拔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结合实际谈点看法.滋生腐败的现状和成因农村征地拆迁中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性质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敏感话题。该文重点关注农民在部分或完全失去土地以后一段时期内的生存现状,将之与非失地农民的生存情况进行对比,重在分析农民因失地带来的收益以及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11,(12):50-50
【本刊讯】今年初,永安市政协委员李卫东提出的《关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三农”和项目工作的共同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言要尽快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方法,进一步完善项目重地相关政策和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谋生的能力,推进和落实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行股份化分配机制,得到采纳。  相似文献   

15.
把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 农民得到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土地并没有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在多种制度因素的作用下,失地农民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土地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农村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或征收,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目前,云南省共有失地农民228.11万人(2014年10月数据,不包括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征地产生的移民),其中城市规划区内61.61万,城市规划区外166.5万人,征地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且年满16周岁及以上失地农  相似文献   

17.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自2008年在湖南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全面启动以来,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进一步树立了人大监督的权威。"农民征地补偿款是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不能强制借用,这种行为必须坚决马上纠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某县人大常委会报备的《关于同意向被征地拆迁农户借资建设工业园区的决议》时掷地有声地指出。2008年9月,湘西某县人大常委会应县政府提议,通过了上述决议,同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运》2011,(4):38-4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生存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农村妇女是当前我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她们的土地及相关权益状况如何,与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湖北省宜昌市两个区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是否征求过村民意见、被征地后得到的社会保障补偿标准这三个因素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是失地农民被征地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应该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加补偿方式;确保征地过程公正、透明、公平和合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失地农民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仇凤仙  杨文健 《群众》2013,(7):I0021-I002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用地规模在不断膨胀。新增城市用地大部分来源于周边农村的农用地,与此相伴随的是涌现出大量失地农民。据预测,城市用地每增加一亩,至少有1.5个农民要失去土地。依此计算,我国当前失地农民数量已达4000-50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