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丽 《思想战线》2021,47(6):151
“审美资本”和“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该问题阈源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空间隐喻的再讨论,亦即,审美和艺术不只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出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藉此,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既是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作用和意义的显现,同时也是基于审美资本的特殊性,对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的批评与重构。  相似文献   

2.
刘冠君 《求索》2008,(2):112-114
消费社会中,审美时尚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表现,已经不仅具体为一种事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事物运作的普遍方式。在资本的整合下,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审美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审美时尚紧紧与消费粘合在一起,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而存在。其运行机制大致经过了从时尚制造者经由文化媒介人实现大众传媒的推广,再通过市场最终推销给消费者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3.
身体审美是当代审美文化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意向之一.当代身体审美的机制是与商业、资本和文化的巨大效应密切相关的.美学规范的表现机制、商品逻辑的操纵机制、大众传媒的引导机制,构成了当代身体审美的三重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梳理身体技术、自我认同及时尚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建构以及文化再生产的角度阐释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行为,以及构成时尚之所以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时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建构自我认同的符号意义,并对时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的规训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肖琼 《思想战线》2022,48(6):143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6.
诗性审美与美学的诗性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呼唤用诗性本体整合美学理论 ,以适应突破了美丑二元结构的多元文化语境 ,并使美学更好地介入实际审美情境和当代艺术实践。美学的“诗意”阐释包括七个方面 :本体境界、超逸境界、灵动境界、融合精神、情感内涵、形式构成、意象呈现。诗性美学可以提供一个更宽容的审美标准 ,也有利于当代审美文化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美容时尚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反映,它的兴起和繁荣在迎合我国当代青年求新、求变、追赶时尚等求美心理特征的同时,由于青年自身的不足和对美容时尚流行项目的理解有限,也给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消费观念、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文化在多元化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内自成独立板块,体现在时尚文化层面,东晋南朝更是别具异彩:学术时尚的崇义理而重思辩,文学艺术时尚的崇柔斥刚、尚华黜朴,审美时尚的尚柔守雌,生活消费时尚的崇奢斥俭、追新逐异。独特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和“江山之助”是形成东晋南朝时尚文化的合力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孔定芳 《理论月刊》2000,(11):24-27
东晋南朝文化在多元化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内自成独立板块,体现在时尚文化层面,东晋南朝更是别具异彩:学术时尚的崇义理而重思辩,文学艺术时尚的崇柔斥刚、尚华黜朴,审美时尚的尚柔守雌,生活消费时尚的崇奢斥俭、追新逐异。独特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和“江山之助”是形成东晋南朝时尚文化的舍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以高中时髦女生为主流的时尚现象.人们追逐她们的时尚选择.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低迷,人们购买力下降,中学女生能够以低消费创造出美感;大学女生面对工作压力,无暇参与引领时尚的竞争;日本人具有娇宠的社会心理."酷族"现象冲击了传统的时尚理论,表明以追求差异为旨趣的时尚观念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酷族"现象也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审美视角的独特性.应承认,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酷族"的存在的确制造着流行现象.  相似文献   

12.
时尚文化与我国青年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举  高贺骏 《前沿》2004,(3):183-185
时尚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青年思想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详细描述了时尚文化产生、发展轨迹与当代中国青年思想变迁的过程 ,分析了时尚文化与青年思想变化的互动影响 ,并对如何看待时尚文化与中国青年思潮变迁做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服饰选择与服饰时尚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他们不仅是服饰时尚的追随者和创造者,而且是服饰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回顾当代大学生服饰时尚的发展轨迹和现实,以及探讨影响服饰时尚的内在心理因素,可以对当代大学生服饰时尚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大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服饰追求。  相似文献   

14.
青年的时尚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本性,它以其内涵的文化合理性对青年不间断地吸引。另外时尚又对青年群体不断迎合。青年消解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又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重建了新的消费伦理价值体系,并重新赋予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规定性。青年对传统价值秩序的颠覆所换来的是自身审美的感官化、思维的平面化,这一切都与青年自身的物役化是互为因果的。这也许是时尚存在的一种合理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诣 《中国青年研究》2023,(1):87-95+120
以双方互动关系的想象为核心的CP社群,从“圈地自萌”的边缘群体到“破圈而出”成为资本的新宠儿,再到当下“万事皆CP”的泛CP时代,呈现出网络社群内生、他构和分化的三重逻辑。本研究对8个不同类型的CP社群展开了为期多年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并辅助12位CP粉的访谈发现:CP粉通过情感同构和情感意义的生产形成群体共情,建构起情感异托邦;并在外部社群、资本和CP正主等“他者”力量的助催下,实现社群的破圈、出圈和固圈;最后,CP社群与现实碰撞融合后呈现出解构、暂时维持、循环再生的多元态势。CP社群在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创造积极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过度资本化、审美趋同和逃避现实的危机,亟须正确引导,创建良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时尚类杂志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跨国传媒集团经营的报纸和杂志的实践来看,他们一般都将原材料供应、销售渠道、资本运营、后产品开发等与报刊运作关系密切的行业分工纵向整合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方便了集团运作,降低了交易成本。我国传媒业由于普遍缺乏纵向产业链的整合,对媒体经营的利润率影响不大,可喜的是个别时尚类杂志已经培育出自己的产业链,并在与跨国传媒集团合作中争取国外的版权,使时尚媒体真正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工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一股西风,MassCulture(大批量生产的文化)的西风,正在地球上弥漫。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还是广告、演出、光盘、音像带,抑或是信息高速公路,到处都飘荡着欧美的形象与神话、意识与观念、情感与趣味、风情与时尚……风源就是所谓的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也就是文化产品的制造业。为了增殖资本的目的,将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独有的文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确立,是资本对于文化的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征服。众所周知,文化一向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敌对。尽管资本从它诞生…  相似文献   

18.
言恭达 《群众》2013,(8):80-82
30多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需求的重组。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因此,当代书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同时,还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书法艺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铸。从而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流行文化经历了从萌芽、形成、成熟到多元发展的过程,并与青年价值观不断互动和相互影响。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时尚文化潮流,推动青年时尚文化健康发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在我国的逐渐发展,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志愿服务的标识物等物质产品与语言、口号等非物质产品,不断建构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青春时尚文化.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青春时尚文化是我国青年文化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形象表达.本文通过对我国7个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个案观察,探讨了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青春时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明确指出,要把握志愿服务的时尚化特征,用志愿服务的时尚引领青年的时尚,在青年群体乃至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