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法系及中华法系概述"法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博士率先提出。他按照各国法律的传统与相似性将世界法律分为"印度法族、中国法族、回回法族、英国法  相似文献   

2.
中西法律文化最根本的分歧来自于人类起源问题。由于中西法律定位不同,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有了很大的差异。西方法律追求的是在完善法律规范下的井然有序,中华法系则是旨在消除纠纷的“无讼”。相对于西方法律文化的“市民化”倾向,中华法系则存在着“伦理化”倾向。中西法律文化也存在某些暗合。  相似文献   

3.
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法制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言之有理"工作室约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为我们展示中华法系的鲜明特色、文化底蕴、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积淀着深厚的法律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思想,使得中华法系始终独树一帜、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独特的法治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是“第二个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落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更好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王薇 《学习月刊》2009,(22):36-37
中国古代法制源远流长,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系统,该体系特征鲜明,总称为"中华法系"。研究中华法系的特点,对于我们继承和利用传统资源建设现代法治都具有重大意义,甚至有人提出"中华法系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伦理道德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样也渗透在法律制度中。儒法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法的特点,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从中国古代诉讼制程序的角度看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传统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婷 《世纪桥》2008,(4):47-48,57
文化意义上的法律样式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中社会生活和法律文化在深层结构和表层映象上所形成的法制体系宏观运作和法律实践凝结成的宏观程序。在同一时域下的不同空域,而在不同时域的同一空域,判例法、成文法和混合法则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中国法律样式的过渡和变迁经历了一个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法律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法系传统上的相对封闭成长和近代吸收变法的成果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魏淑君 《理论学刊》2004,(11):63-65
中国古代律学教育传承两千余年 ,支持着中华法系的延续。作为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的律法一直得到历代封建专政王朝倚重 ,朝廷选任、察考官员时 ,“明达法令”便成为官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在客观上催生了律学教育 ,并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制度性基础。中国古代律学教育主要通过官学和私学两个途径进行的。在历史的长河中 ,官学和私学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由于“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长期影响 ,中国古代律学教育的地位较为低微。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发端。千百年来,其已演变成中华法系传统中的一项特色法律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被视为封建糟粕而未被立法借鉴和吸收。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语境下,如何认识"亲亲相隐"?研究"亲亲相隐"的意义何在?本刊就此系列问题采访郭齐勇教授。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是全方位的,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显然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国家的国内法律体系的全部,包括其制度、规则、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意识,都完全是自己独立创造的,而不吸收、借鉴他国法律的相关因素。在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中,这种借鉴、吸收或移植不仅发生在同一法系(包括同一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内部,  相似文献   

11.
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开辟了中华法系的新纪元。研究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教训,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本质的前提。1932年红军进漳后,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完政、土地、婚姻、法律实施方面的法制建设活动。一方面,宣传和贯彻了中央苏区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根据地法制建设步伐。今天,我们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的红色法律传统精华,借鉴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经验,对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法治不断完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由俞荣根主编、孔学堂书局出版的"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丛书第一辑于2018年出版。丛书以"礼法"为主线,纵横展开,层层剥笋,以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写法,在"重新认识中华法系"方面贡献了独到的见解。丛书引人注目的新见,首先体现在"礼法"概念的提出。丛书的《礼法之维:中华法系的法统流变》分册专辟一章为"礼法"正名,论证"礼法"之名并非臆说新造的"发见",而是以古人语述古人事的"发明",正式提出更为圆融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陆港两地的区际法律冲突属于特殊的单一制国家内的、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存在于不同的法系中、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关的区际法律冲突。解决陆港两地区际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是“一国两制”原则和保障正常的区际民商事交往原则,基本途径是通过冲突法和制定统一的实体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一种罕见的政治法律现象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我国法制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民为邦本,法系根基。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人的思索、汗水和梦想。来自法学界的专家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就这部新出炉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空间,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要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研究范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真正融合、真心认同、真情纳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从主阵地、主渠道、主平台三方面建构路径,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应用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并在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给出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路径;二是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引领青年的道德情操教育,并给出践行的路径;三是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基因,进而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担忧和关注,但是,在相应对策研究显得比较苍白,其中关键问题是没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内涵,大多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侧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未能实现从知识到信仰的转化。本文从法治的视域把培养法律至上的守法精神、尊重权利的生活态度、独立自主的法律人格作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三个方面的内涵,以期提高当前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现状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领导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把法律作为其职务行为的根本准则;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第三是坚持法治原则,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如何在高校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快速发展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教育背景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条路径:优化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能动性;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媒介素养;优化教育技巧,革新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