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日读史,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试妻的故事发人深思。一日,司马迁正在书房读书,忽报门外有客求见,原来是大将军李广派人赠送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璧。司马迁赞不绝口,翻来覆去地玩赏,称之为稀世之宝。他夫人见此情景,探问道:“莫非大人想收下此玉不成?”司马迁微笑着说:“便是  相似文献   

2.
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受命编写史记,上至皇上下至朝臣,都会被记上一笔甚至几笔,所以被很多人看作是名留青史的大事,因而备受关注。有些人为了稀图司马迁能把自己写得好一些,还特意送上礼物。一天,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司马迁送来了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只见里面装着一对晶莹透亮的玉璧,不禁惊呼:"太好了,这真是世上稀奇之宝啊!"司马迁听到女儿的惊呼,放下手中的笔,用手摸了一  相似文献   

3.
魏晓彦 《党课》2013,(24):122-124
暑假里,我陪爷爷奶奶去探望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生活的姑姑一家,下了飞机,沿途最吸引眼球的是时常从路边闪过的一座座自行车停车楼,街上也满眼是蜿蜒不绝的自行车流,爷爷不由地感叹道:“这多像几十年前咱们的老北京啊!”姑姑看我新鲜好奇的样子,对我说:“姑姑早就给你备好礼物了,就跟表弟好好疯玩一把吧!”  相似文献   

4.
垒积木     
贾处长五岁的女儿喜欢玩积木,但从来没有垒过一百层那么 高。贾处长就时常鼓励女儿;“如果你能垒过百层,我一定送你一个最喜欢的礼物。” 一天,贾处长下班回家,亲自下厨做了几样妻子女儿爱吃的莱,还取出多年的贵州茅台,这使娘俩特别纳闷。妻子开玩笑地说:“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女儿认真地说:“爸,看你高兴的样子,我还没垒过一百层呢!” 当,当,当……有人敲门,来者手拿大提包,进门便道:“贾厅长,恭贺,恭贺……” 妻子听到“贾厅长”三字后恍然大悟,可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心中不免也有几分担忧。 采人放下@走后,…  相似文献   

5.
开心乐园     
《北京支部生活》2012,(9):70+30
正眼力大发现您能从下图中找到右边图示中的小动物吗?猜谜题白居易的礼物一天,白居易派人给一个青年读书人送了个礼物。礼物被纸张包裹着。读书人很是纳闷,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忽然看见包装纸上还写有一首小诗:"两国打仗,兵强马壮;马不吃草,兵不征粮。"他看后大笑起来,立刻明白是什么礼物了。  相似文献   

6.
说“眼色”     
人长一双眼睛,是看人瞧事的。这“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个黑葡萄”的咱国人的眼睛是很会看“眼色”行事的。小孩子家为讨得大人喜欢,总是看大人“眼色”行事,大人们总是夸:“我家这孩子真讨人喜欢,真有眼色。”  相似文献   

7.
《天津支部生活》2008,(2):41-42
“春种几垄地,秋摘几筐果,人均三分低产田,过年吃肉都困难。”这是几年前毛家峪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就是在这种隋况下,率先致富的李锁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头一天,他便在村民大会上表了态:“我李锁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我最大的心愿。”那是2000年11月。  相似文献   

8.
一天,近代史研究所要我到会议室参加“四清”动员,我去了,会上发的“四清纪律”真严格,其中有一条是“四清”期间不许谈恋爱,我看了以后觉得好笑,便信口说道:“中央说‘四清’要分期分批地搞,要搞好多年,不许谈恋爱,行吗﹖我们这些年近五旬的人,倒没有什么,不过也难说,也许还有人憋不住呢。至于年轻人,要等到‘四清’完了,恋爱才开禁,这样的规定合适、合法吗﹖行得通吗﹖”本来会场空气十分紧张,我这几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大家叽叽喳喳地纷纷议论起来,当讨论得莫衷一是的时候,刘大年忽地向我问道:“李新,你说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玖龙纸业”落户江津的故事让人振奋——不仅仅是120亿元的巨额投资。从一条不起眼的信息成就的这桩美满“婚姻”,让人深受启发:世界是平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就看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干。什么是直辖意识?什么是“自强不息、开拓开放”?江津人打赢的这场招商引资仗,就是一个生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创建平安大道”一样,我从来没有具体想过是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的。  相似文献   

11.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  相似文献   

12.
西尧 《奋斗》2005,(10):55-55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个知县死后对阎王爷表白:自己任期内虽然没什么功劳,但一身清廉,到百姓家连口热水都不喝,只喝凉水。他满以为阎王爷会对他一番夸奖,没想到阎王爷拍案而起:“你为官一任,本该兴利除弊,为百姓办事,如果不贪就是好官,还不如雕个木头知县放在那里,连凉水也不喝,岂不更好!”看罢这则虚拟的故事,再想想你身边的人和事,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凉水官”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项“外资”谈判即将成功之际,外商代表来到该企业的经理办公室,看到报刊乱放,书籍无序,墙角的垃圾也不处理。后来,该项目“黄”了。外商的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的办公环境都管理不好的人怎能让我们对他所管理的项目放心。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这个自古而来的称号却在当今世界中渐渐被一些人淡忘了。谈到“礼仪”,人们大多会想到“日本”;说起“绅士”,人们则会想起“英国”……如今,我们国家“入世”了,这一来,我们就会与更多的外…  相似文献   

14.
唐春元 《学习导报》2010,(11):54-55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湖南省委宣传部、韶山管理局和长沙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20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和《新湘评论》今年的系列连载,我对这两句诗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通过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实物、历史画面及亲历者的回忆,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郭剑 《党建文汇》2008,(10):44-44
许多老观众发现,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比起老版更显青春靓丽:而不少新观众则津津有味地守在电视机旁,看荧屏上那些经常“出入”偶像剧里的“青春偶像”,演绎他们所不熟悉的老故事。  相似文献   

16.
唐春元 《新湘评论》2010,(11):54-55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湖南省委宣传部、韶山管理局和长沙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20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和《新湘评论》今年的系列连载,我对这两句诗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通过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实物、历史画面及亲历者的回忆,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开幕式在很多人看来是够“寒酸”的,没有复杂的道具和奢华的场面。舞台怎么看都有些“草台班子”演出的风范,但气魄却挺大,喊出了“非洲欢迎你”,而不是“南非欢迎你”的口号。而表达出如此壮丽构想的,不过是几十个人用布拼成的非洲地图和一个用木块之类匆匆拼接起来的木台,而且连一次彩排都没有。大型开幕式组字方阵规模小得可怜,更“寒酸”的是,这一切只用了半小时多一点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18.
眼者,视觉器官也。这是《辞海》的解释,有点文雅,不那么通俗易懂。“人为啥长眼睛?”恐伯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看东西。”“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这就不是小孩子能够回答问题了。长两只眼睛,看人看事看物时,才能不偏不斜,端端正正。作家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更深了一层,把眼睛同人的心理、灵魂、思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眼睛不光是用于看东西,还有着审视、探视、监视的功能,即评判是非、辨别善恶、衡量美丑的功能。凡五官健全的人,都有两只眼睛。除去睡眠时间,每时每刻都在看人看事看物。然而,同样的人,同样的事…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14):78-78
某人收到一封匿名信,内容如下:“__烟,__奖,__查,__取,__空,__签。”他花了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其中涵义,只好求助朋友。朋友看了看后,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你最近得罪什么人了吧?小心啊。”他一脸疑惑:“为啥?”朋友说:“很明显,这封信是说你欠抽。”  相似文献   

20.
馋酒猩猩须防醉杨树森《贤奕篇》中有则寓言,说的是猩猩自投罗网的事。空地上有几坛酒,大杯小杯无数。另外,还放着许多互相连接着的草鞋。猩猩一看便知,这是猎人捕捉它们的套圈,所以都破口大骂起来。可是,那喷来的酒香早已使大家馋涎欲滴了。一个猩猩提议:“盍(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