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兴铨 《学习论坛》2001,(10):27-28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新时期我国政府判断国际形势、制定对外政策、发展对外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方针。一、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 ,在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 ,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与发展 ,作出了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潮流和中国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同时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外交理念、外交方式、外交布局、外交内容、外交策略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外交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4.
刘世义 《世纪桥》2010,(15):56-57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交往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全球趋势的不断发展,多边外交日益频繁的出现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沿革。对多边外交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把握国际形势,更有助于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汤迪 《理论导报》2010,(10):40-42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外交对目前我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和外交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外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灵活务实、和合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22,(1):32-33
毛泽东在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斗争中对印度的外交策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斗争中,中共中央始终坚持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印度、英国、美国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但三国的态度和策略并不完全一样。印度企图最大限度地保留从英国继承下来的特权,保持西藏的“缓冲状态”,走向干涉西藏的“前台”,成为影响中国解放西藏的主要外在力量。  相似文献   

7.
西柏坡时期,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新中国即将诞生.此时,中国外交向何处去?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奉行和平的革命的对外政策的原则,抛弃旧中国外交的传统,把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相继确立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张闻天是新中国开国外交史上的一位重要的领导人。从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张闻天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以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创新勇气和新中国外交工作开拓者的奋进精神,对新中国和平外交事业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在注重调查研究,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平外交”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当成熟的看法,主要有: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外交的目的是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环境;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最中心口号是和平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来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精神是始终未变的,外交方针与原则是一贯的,然而在不同时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以及我们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点上,外交战略与策略都有所调整、增益、充实、完善和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四次调整变化或者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的每次调整变化都基于下述三个原则立场:独立自主,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关心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国际主义,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一中国外…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中还包含诸多的亮点和新提法,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作为中国的战略选择,"和平崛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多边外交日益活跃。在 全球化背景下,多边外交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认知等方面,为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战略保 障,构筑了系统化的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相实际结合,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提出新思路,作出了和平的社会主义的论断;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判断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论证了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调整了外交战略,构建了和平外交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发表讲话指出,要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张闻天致力于外交战线时期所持具有创见意义的外交思想对中共八大外交思想形成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平外交的思想渊源,以及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在执政之初提出的“和平崛起”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60年来,新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为本国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努力开展多边外交.科学分析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国家协调发展.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兼顾中国和平发展与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中国应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50~60年代中国对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睦邻外交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周边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则是睦邻外交的重中之重。本文拟结合我国50、60年代的一些外交实践,对中国对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思想作一探讨。 一:以“和平为上”为基准,与民族主义国家展开睦邻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来自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组成的“三重包围”,要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包围封锁,必须把发展同毗邻的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新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目标。 民族主义国家作为战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独立…  相似文献   

18.
“真实的中国外交”就是指中国人民所想、所盼、所追求的外交。中国的外交就是和平的外交,是符合和捍卫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外交,只要正确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准确把握中国的民心,就可以正确把握中国外交未来的走向,从而消除种种担心、疑虑和恐惧。  相似文献   

19.
非均势化、帝国主义化、意识形态冲突化的复合性存在,给国际安全制造了结构性政治困境,同时深刻地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建设。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国际和谐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互动关系。中国必须实施和平崛起的外交方略,借鉴国际治理的操作方式,实行双赢性均势外交,实施睦邻友好政策。惟有如此,中国社会的和谐向度才能具备稳固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张泽 《党史纵横》2006,(4):50-52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和平崛起”的关键。本文作者对中国的多边外交再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