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杰 《河北法学》2012,(1):78-79,80,81,82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联合国推动性别平等、性别公正的主要战略,强调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应遵循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社会性别主流化追求"性别平等"是对传统"男女平等"的提升,是男女平等的实现保障;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在我国反家暴立法中已有初步尝试,并面临诸多障碍;应继续坚持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立足社会性别平等立场,检视现行反家暴法律规范,正视女性的弱势地位,推动我国反家暴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联合国推动性别平等、性别公正的主要战略,强调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应遵循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社会性别主流化追求“性别平等”是对传统“男女平等”的提升,是男女平等的实现保障;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在我国反家暴立法中已有初步尝试,并面临诸多障碍;应继续坚持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立足社会性别平等立场,检视现行反家暴法律规范,正视女性的弱势地位,推动我国反家暴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然而因为很多原因,我们的社会性别主流化遇到了各种挑战,如社会分工不平等、腐朽的封建性别观念.这些因素阻碍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致使中国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 ,主要研究社会性别与法律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社会性别概念在西方早在 2 0世纪 60年代就已提出 ,至 1 995年第四届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后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呼声日渐高涨 ,成为世界人权领域和国际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热门话题之一。“社会性别”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用这个视角来分析传统的立法、司法、执法、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 ,创建有利于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法律框架 ,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在 2 0世纪 80年代成为联合国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社会性别分析超越了以往仅仅关注妇女为一个孤立群体的做法 ,强调审视政策、法律和项目对男女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女权主义法学引入社会性别分析透视普遍国际人权标准 ,提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概念化国际人权规范与标准的必要性 ,以使其能够真正反映男女两性的经历、利益和需要 ,最终有利于保障两性平等和妇女平等享有各项人权和基本自由。联合国层面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致力于将妇女人权纳入人权活动的主流表明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日益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公平,性别正义也是其重要内容。本文从我国公共政策中社会性别视角缺位问题,把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为切入点,要使社会性别意识在政策中主流化,必须在政策结构中增加女性的比重,强化性别意识,改善各平行领域中性别政策的衔接。  相似文献   

7.
湿地保护主流化是指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核心的制度设计和决策的整体性考虑之中,是实现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的社会基础。生态化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是湿地保护主流化实践的成果和体现。我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生态化的制度创新,将主流化、综合管理和湿地规划作为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支柱。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现行中国婚姻家庭政策,政策歧视、空洞、空白及矛盾导致原本在生理、地位上处于劣势的女性难以实现其发展权益。传统社会政策演绎、建构并强化的以男性话语权为主的社会文化体制结构是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难以推动的根本。为此,有必要引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构建发展型婚姻家庭政策。  相似文献   

9.
李秀华 《河北法学》2007,25(11):44-53
研究认为社会性别视角是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法学教育尤其是诊所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与突破口.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发现有关探讨未进入、未成为学术主流.研究认为立足于社会性别视角,对诊所教师培训方法、针对性及可操作模式方面有改进之必要.推进我国法律教育改革与发展,须强化培训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法律思想与思维模式,从而建立对诊所教师长期且可复制的培训模式.在充分肯定诊所教育对法学改革推动作用的同时,研究认为应以社会性别视角引导诊所教师培训模式整合.研究力求汲取国外相关成功经验,从社会性别视角入手对诊所教师培训模式作出客观评析.研究在指出我国诊所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缺失与不足时,提出将社会性别视角导入诊所教师培训模式设定与整合工程之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0.
性别正义:迈向宪治的社会性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性别身份及其差异已经习以为常,而这或许是一个"可怕的错误"。性别平等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对社会性别及其女权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以期在性别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存的性别歧视进行矫正。透过妇女的经验,性别化取向和决疑术可以为女性主义法律的理论化、性别化与权利实践策略的企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架构。由是,我们对"跨性别"及性别正义充满宪政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