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认识熊雄的时间是1927年1月间,见面谈话只有3次。熊雄同志个子不高,精明强干,外沉内热。当时我刚从北方到广州,住在北伐军政治部后方留守主任孙炳文家。孙意我去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并介绍我去黄埔找熊雄谈谈。月初,我去了黄埔,熊雄接待很热情,对我到黄埔任教表示欢迎。同时坦率地谈了他所知  相似文献   

2.
<正>熊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先驱,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重要负责人,也是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最后一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熊雄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5岁。熊雄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大无畏精神,如同暗夜中的一束火炬,带来熊熊之光,铸成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魂,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
1927年1月18日,鲁迅离开厦门,来到广州,受聘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前后在广州生活了8个月又10天。在此期间,鲁迅被邀到广州黄埔岛上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作了一次演讲,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造访黄埔军校。此事的起缘,得益于时任黄埔军校留守政治部主任熊雄。他看到报  相似文献   

4.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始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通称为黄埔军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筹建之初,军校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政治部主任是党代表的参谋长,特殊情况下可行党代表职权。政治部从1924年5月25日成立到1927年4月15日蒋介石背叛革命杀害共产党人止,存在近三年,前后有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卜士奇、包惠僧、邵力子、熊雄等七人任政治部主任。这几位后来就像臧克家《有的人》诗中写的那样:有的背叛革命,成了反共专家,“他的下场可以看到”;有的人信念坚定,革命到底…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2,(9):59
熊雄,1892年出生,江西宜丰人。在青少年时期,他目睹了国家被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蹂躏得千疮百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忧外患,引起了熊雄的痛苦思索,他立志通过读书明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熊雄儿时上的是家塾培兰书屋,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尤喜历代英雄和忠贞之士,并抄录田横、项羽、  相似文献   

6.
汉斯·米勒同志是风云激荡的20世纪这个时代的儿子,是反法西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勇敢战士。 由于他是半个犹太人,又极有反抗精神,所以不得不躲避希特勒纳粹的迫害而离开了祖国。但他从不是个消极的避难者,相反,他寻找另一个前线与法西斯作斗争。他选择了中国,当时中国是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大战场。在中国,他选择了最有效、也是最危险的方式作斗争,即投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7.
<正>熊雄的人生轨迹,在社会风云、时代波涛及家庭濡染三个重叠维度的交错互动下,沿着两条螺旋攀升的曲线向上延展。一条曲线可以总结为熊雄的学生生活,另一条曲线可以概括为熊雄的军人经历。学生与军人合一的熊雄,参加和见证了国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诸多重大事件,阅历非凡,学识丰富,且富于传奇色彩,诠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史上,在国民党的高层人士中,有不少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张治中就是其中很难得的一位。我党的革命老前辈、全国政协原主席邓颖超1983年说过:“文白(即张治中)先生是同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1924年起,他在黄埔军校与周恩来、恽代英、熊雄等同志时相过从,曾为维护国共两党团结而努力。”“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  相似文献   

9.
“皮肉给他吧,骨头是我的!就是骨头碎了,也会有强烈的一声爆响!”这掷地有声、动人心魄的诗句,是吴大可烈士在马家洲集中营受刑后所作,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铁骨丹心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吴大可只活了28年,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壮烈的,他的光荣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抗大毕业,毛泽东为他题词“斗争,斗争,斗争!”吴大可原名吴建业,1913年12月生于江西瑞昌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酷爱文学,尤爱诵读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省立第四中师范科毕业后,吴大可回到家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吴大可发…  相似文献   

10.
<正>熊雄(1892—1927),江西宜丰人,党的早期革命家,也是较早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中,他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共主张,极力维护国共合作局面,在蒋介石开始“分共”“清党”后,仍然坚决捍卫共产党的原则和立场,是中共在黄埔军校的重要负责人。然而,在他找到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之前,却进行了漫长曲折而又充满艰辛的探索。本文梳理了熊雄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熊雄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政治教官,中共黄埔特委负责人之一。我是五期入伍,因病转到六期的。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我们同囚于广州南石头惩戒场监狱二楼。1926年“三二○”事件后,军校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我们只知道熊雄是中共特委负责人之一, 没有接触过。1927年“四一五”政变后,我被入伍生二  相似文献   

12.
杨飞  杨剑 《广东党史》2010,(3):36-41
<正>蒋先云是中共党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在当时英雄人物云集的黄埔军校中领尽风骚,一度被誉为"黄埔第一人"。蒋先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毛泽东曾亲荐其入党,周恩来赞其"是个将才",就连蒋介石也对他极为青睐,多次称他为"最得意的门生,奇才",使得蒋先云成为黄埔同学中提拔擢升最快的一员。后来蒋介石发动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先云断然拒绝其高官厚禄的诱惑,于武汉率先举起黄埔学生讨蒋义旗,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3.
在寻找叶剑英早期的诗文资料时,发现了熊雄诗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参加当时所在单位收集广州南石头监狱史料时,曾多次在相关历史当事人的座谈会上,听到入狱幸存者谈及中共早期著名烈士熊雄的言行和诗文.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在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时,被逮捕入狱.一个月后,被杀害并沉尸于监狱附近的珠江白鹅潭内.入狱幸存者除深切回忆熊雄如何在狱中点燃斗争火种外,还深情地吟咏了这位自号为"铁血书生"的诗词.  相似文献   

14.
1957年,一场反右派斗争席卷全国。这场斗争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在那场斗争中,曾被毛主席3次称为左派的陈沂同志也被划为右派。那时,他在总政治部工作。在总政治部所划的右派中,文化部部长陈沂是最著名的。他也是人民解放军中唯一被划为右派的将军。同许多处于这种境况中的知识分子干部的命运一样,陈沂将军经历了诸多坎坷和曲折。处在逆境中的陈沂将军,不消沉,不屈服,十分珍惜大好时光。他遵照周恩来总理对他的谈话精神,向司马迁学习,在坚持劳动的同时,顽强坚持写作,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度过难关,写出了百万字的小说《白山…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场爱国运动中,数十万热血青年学生英勇地出现在斗争的前头,成为运动的先导。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6.
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冲锋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职责重大,必须始终牢记为民宗旨,坚持务实原则,永葆清廉本色,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熊雄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最早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1984年8月,聂荣臻元帅亲自写下“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条幅,以缅怀其辉同日月的生平。  相似文献   

18.
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实践者之一,他的一生是坚持革命斗争的一生。良好家风,是俞秀松斗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直接因素;爱国之情,是俞秀松斗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内在动力;时代巨变,是俞秀松斗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现实土壤。梳理和总结俞秀松在深入斗争实践、讲求斗争策略、坚持斗争原则等方面的斗争实践与斗争本领,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践行初心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务必”的重要命题,其中“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论断具有深远意义,其形成既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又有强烈的现实逻辑。新时代“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包含着敢于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同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同贫困顽疾作斗争、同党内腐败现象作斗争、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等实践方略。“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斗争精神的当代发展,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兴党强党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革命”,是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富强。这种精神在大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使在现在,黄埔精神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那就是要反“台独”、反分裂,推动两岸早日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